第30章30(1 / 2)

如果可以,她也想在这一天和他一同度过。

“不过奉劝一句,别去商业区热闹地方了,如果你想经历‘群尸过五道口’,‘生死三里屯’,‘决战王府井’的话。”

“……好。”

北平月(10)

一周转眼过去,日历最后一页纸这天晚上,谢白带她来到西城一处私家会所。

白墙青瓦,绿树掩映,檐下挂着大红灯笼,像是谁家的府邸,门上匾额书了三个字“菡萏园”。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卿云抿嘴一笑,“现在天寒地冻的可不是好时候。”

谢白也笑了,“院里确实有大片的荷花池,等夏天时我们再过来看。”

主楼是古典的三层木制楼阁,大堂格局传统,雕梁画栋,楼上一间间的包厢,楼下一溜溜水曲柳桌椅。正中央是个戏台,台上正有水袖青衣粉面丹唇,咿呀唱着曲子,丝竹管弦弹奏正浓。偶尔精妙,台下三三两两的看客拍掌叫好。

好似午夜旧梦,穿过时光长廊,误入了一场梨园戏。

前台墙上有一排挂着的木牌,谢白接过侍者从中拿下的一块,牵着卿云的手上了二楼。

包厢屋内摆饰讲究,翠叠画屏,桌椅几案,还有一张美人榻。

二人在桌边坐下,卿云随手拿过刚才那块木牌把玩,笑意嫣然,

“我们还是在二十一世纪吧?”

木牌上刻的是繁体行楷,苏幕遮,正和包厢门楣上挂的字牌相符。

“不过今晚你可以稍作民国旧梦。”谢白提起桌上青瓷的茶壶倒了两杯茶,“这园子的老板是一位故交长辈,我每年最后一天都会来坐坐。”

元旦这日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好歹也是新年,卿云想这位长辈对谢白来说一定意义非凡。

“这楼是不是清末的建筑?”她问他。

谢白眉目含笑,“这回你是看错了,此地在民国年间是泰祥戏院,建国之后便拆了,现在是十二年前重建的,只不过设计监工的人是祖父,他是照着记忆中的样子建的。”

谢明昭老先生年少时便一家迁至香港,事隔半个世纪,他竟仍能记得这座戏院的模样。

谢白啜饮了一口茶,“你知道当年祖父为什么不顾家人反对,从香港来到北京吗?”

是为了落叶归根?还是为了传统建筑研究的事业?似乎并不是。卿云轻轻摇头,她猜不到这其中的故事。

楼下戏台上声乐不绝,只见一大红蟒袍刀马旦登台,奢华俊美,眉宇英气勃勃,唱未开唱,一个亮相便是经典。

“告诉你一个秘密。” 满堂喝彩中,她听着他平平淡淡的开口:“其实祖父是为了找一个人,一个五十年前名满北平城的泰祥戏院当红坤角,她叫莲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