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采买111(1 / 2)

家里做豆腐的日子,一日能有几十斤豆糟,这东西不值钱,做饼子吃也只能勉强下咽,家里都囤了不少,有时也会给村里相熟些的邻居借去喂鸡。

摊贩一听,自己确实难以用上那么多,而且李桃每日的豆糟都是不怎么稳定的,他也不方便直接从她那里进货。

“你去帽巷巷尾去找泥猛,他做这个营生,多少斤他都收得下。” 摊贩提点一句,摆了摆手让他们走了。

李桃笑着道谢。

天色还早,一家人带着罗招娣和宋慧走走逛逛。

冬至过了,年关也就近了,西市里也人挤人,热闹非凡,街巷里人声鼎沸,小贩的吆喝声清脆又爽利,李桃估摸着隔着两条街都能分清这里卖的什么东西。

人头攒动,拎筐的背篓的,行人呼出的热气和包子摊烧饼摊升起的热气混在一起,集市里仿佛比外头要暖和不少。

牵着小孩的妇人回头看一眼,低头交代小孩:“别乱跑,跟着我啊,当心拐子把你拐了去。”

赵春娘也嘱咐小枣一句,想了想干脆把她放木板车上,“坐好了,让你哥姐推着你走。”

李枣兴冲冲的,她扒拉着车边在木板车上站了起来,瞬间跟大人差不多高。

“娘,娘,好多人啊!” 这下她终于能看见别人的脑袋,平日里她只能抬头也只能看见行人的下巴。

冬日里出来一趟不容易,不少人,尤其是附近村镇里的人都趁着天气好进城来提前采买些年货 ,生怕再过几日再连着下雪,哪里都走不了。

“哎,哎,这有小孩看不见啊?” 有妇人回头骂一句,“没眼啊?”

李木停下车,车前一个小孩冲了出来,木板车险些撞上。

“这也没撞上啊!” 李木嘀咕一句。

妇人眼一横,李桃忙道:“嫂子勿怪,孩子没伤到哪吧?”

妇人冷哼一声,“没伤到,伤到了可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赵春娘对着妇人赔礼地笑了一下,等人走远了,她对着几个孩子道:“人多,我们推慢些,快过年了,咱们不跟别人生口角。”

有人拎着筐子走过,李桃扫了一眼,里头居然还有青桔,她眼神一亮,这可是个稀罕东西。

“婶子,您这是在哪买的啊?”

“噢,百事吉啊,喏,那就有卖的。”

李桃愣了一下,回头问赵春娘:“娘,什么是百事吉啊?”

“柿子、桔子、和柏枝,这三样,各取一个字,就叫百事吉,得个好意头。” 赵春娘笑了一声。

“好好好,娘,我们快去看看吧!”

说罢一家人往卖百事吉的方向走。

“一份十五文。” 摊主眼皮也不抬地报价。

李桃有些惊讶,这价钱有些贵啊,一份就三颗柿子两颗青桔子和两三条细柏枝。

摊主一听他们嫌贵,道:“这还是便宜的,等年前你们再来,价钱还要再涨涨,桔子可不是我们本地的,从南边运过来都花费不少银钱。”

李桃一想,这话倒也是,这个时代北方只有枳实,桔子只有淮河以南才有。

她想到要做的熏鱼,用桔皮熏出来的肉那比用枳实还是清香一些,但是橘子要从南边运过来,花费甚巨,她现在还负担不起。

赵春娘摇了摇头,李桃问道:“单买桔子卖不卖?”

家里柿子和柏枝都有,就差桔子了。

摊贩想了一下,说:“五文钱一个卖你。”

李桃噎了一下,摊贩理直气壮地说:“桔子可是稀罕物,你不要我搭着柿子柏枝卖也是一样的。”

“行吧,娘,咱们先买两个?”

赵春娘点了点头,桔子不是很好放,到时候年关了,要是天气好能来县里能再买。

李桃数了十文钱出去,摊贩一把接过,李桃要自己选,选了两个最大的。

“屠苏酒,卖屠苏酒咯,年末喝口屠苏酒,来年百病不生。”

背着篓的两个妇人探头问:“怎么卖?” “十文钱一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