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明东陵(1 / 2)

殿外的春雨绵绵,没有停歇的意思。

而跪在棺椁前的文臣武将们,也都默默低下了头,很多武将文臣仍然在为朱标悄悄垂泪。

其中,最为显眼的便是吕氏。

朱标的侧妃,后来扶正之后,竟然冠冕堂皇地做了朱标的太子妃。

吕氏此时哭得伤心裂肺,朱允熥明白,她不仅仅是哭朱标,其实她是在担心朱允炆的前途。

现在吴王的头衔直接被朱元璋册封给了朱允熥,而他的乖巧儿子,只是被册封为陈王。

虽然都是王,但是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吴,代表的是正统,更是龙兴之王!

陈,代表的是陈旧,更多的是朱元璋的疼惜。

面前的一切,令朱允熥无法平静。

既然已经取得了先机,坚决不能再让出去,吴王必须继承朱元璋的衣钵,继任大明的皇帝。

大明的第二代皇帝,那个九五至尊的位置,必须是朱允熥的。

朱允熥微微抬起了头,看了一眼附近不远处跪着的朱允炆。

而朱允炆此时也恰好抬起头,看向了朱允熥。

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此时的两人都是心事重重。

没有了往日的兄友弟恭,也没有了之前的互相疼惜。

也只有在朱元璋面前,才会出现难得一见的兄友弟恭的一面。

在朱允熥的记忆中,自己就不知道什么是兄友弟恭。

从娘(常氏)去世之后,朱允熥幼小的心灵就没有温暖过,那个后娘吕氏对自己总是那么的冷淡与刻薄。

除非爹爹朱标回来,或者爷爷朱元璋驾到,朱允熥的待遇才会稍稍改变。

没娘的日子,过的那就不叫个日子,太苦了。

朱允熥知道,一旦册立皇太孙,自己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面前的朱允炆。

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对手,有八百个心眼,打起仗来更是天命有加的四叔朱棣。

那才是彪悍,比起朱允炆的文弱来说,朱棣的人生显然精彩得多。

朱棣是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每次出征都是亲力亲为,横扫漠北,把漠北的敌军打得溃不成军。

往南则是痛击安南,更是兼并了安南的领土,把安南变成了大明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对外则是郑和下西洋,大力加强了大明的海上霸主地位。

为大明朝呕心沥血,大明的疆土,在朱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只是,他的靖难之役,是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朱棣开了一个极坏的头,他还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造反成功的王爷。

无论是大汉时期的七王之乱,还是晋朝的八王之乱,最终都是不敢觊觎皇权。

朱棣是唯一的一个,勇气十足的王爷,不仅成功靖难,而且清完君侧,立即清君,把朱允炆赶下了龙位。

而朱棣则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朱棣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