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父与子(1 / 2)

未央宫,三个醒目的大字,显得庄严肃穆。正值夏日,烈日高悬,阳光透过层层宫墙,洒在青砖地面上,泛起微微的热浪。宫殿外,翠绿的松柏林立,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这片古老的建筑增添一份生机。

走进殿内,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的气息,仿佛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大殿内,金色的龙柱高耸入云,雕刻精美的龙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味,令人心神宁静。大殿中央,宽大的龙椅上铺着厚厚的锦缎,座椅旁摆放着一张精致的书案,上面堆满了奏折。每一份奏折的纸张都泛着微黄,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无数个不眠之夜。

殿外,凉风徐徐,吹动着殿内的纱帘,带来一丝清凉。远处的宫女和太监们忙碌地穿梭在各个宫殿之间,脚步声轻盈而有序,仿佛生怕打扰了这片宁静的天地。

这位皇帝名叫刘徇,他年纪约在三十上下,面容却依然保持着一份年轻的硬朗。他的眉毛如同刀削般锋利,浓密而有力,仿佛每一根眉毛都蕴藏着无尽的威严与智慧。眉头时常微微蹙起,显示出他深思熟虑的性格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他的眼睛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深邃如夜空,仿佛能看透人心。眼神中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和冷静,似乎任何风浪都无法动摇他的内心。眼角微微上挑,透露出几分隐忍和沧桑,仿佛他经历了无数次风雨,却从未在众人面前露出一丝疲惫。从幼年巫蛊之祸,从民家疾苦到帝王之家,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从亲政霍光到西羌来降,每一步都走在历史之上。

刘徇的鼻梁高挺,鼻翼略宽,显得格外英气逼人。鼻尖微微泛红,似乎是长期操劳的结果。鼻孔微张,仿佛随时准备吸纳天地间的精气,显示出他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他的嘴唇薄而紧抿,唇线清晰分明,显得极为坚毅。唇角微微向下,似乎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仿佛他心中隐藏着无数未曾言说的秘密和忧虑。每当他开口说话,声音低沉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敬畏。

刘徇的虽然头发乌黑浓密,但却可见明显的银丝,却丝毫不减他的风采。他的发型简单而整齐,显示出他不拘小节的性格。头顶佩戴着一顶金丝镶嵌的玉冠,玉冠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象征着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他的身材高大魁梧,肩宽背挺,显得格外健壮有力。即便穿着宽大的龙袍,也无法掩盖他那强健的体魄。龙袍上绣着金丝银线的龙纹和祥云,显示出无比的华贵与威严。他腰间系着一条玉带,玉带上挂着一块温润如水的白玉佩,玉佩上刻着“仁德”二字,显示出他对仁政的追求。

刘徇的整体气质沉稳而内敛,仿佛一座巍峨的高山,给人以无尽的安全感和依靠。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从容不迫,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王者之气。尽管他经历了无数次风雨,内心却依然保持着一份坚定和冷静,仿佛没有什么能够动摇他的信念。

店前站着几个个人,一言不发得等候他批完奏折。

“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他雄厚的声音响彻在大殿之上。

台下几位,面面相觑,竟不知道谁先开口。

太子太傅萧望之:“臣以为,现匈奴大乱,五单于争力,此乃出兵的绝佳时机。正是一次荡平匈奴的好时机。”

太子少傅周堪:“陛下,臣以为此时不宜轻举妄动。匈奴自相残杀,正是我们隔岸观火之时。如若出兵,怕他们会此时联合起来,几路夹击我军,起步得不偿失?”

汉宣帝刘徇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太子刘奭:“父皇,儿臣觉得周少傅说得有道理。我们可以等待一段时间,看匈奴是否会继续内乱,若他们真的元气大伤,到时候再出兵也不迟。”

太傅薛望之:“太子殿下,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我大汉朝前所未有的机会啊!如果现在不行动,等他们缓过劲来,我们恐怕错失良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