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臣反对52(1 / 2)

改稻为桑,这个政策如果像《大明王朝1566》里演的那样,那对陆灿来说,他就等于是提前知道结局了。

而这结局,自然是失败的。

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则还是大明的核心弊端,土地兼并问题。

官府为了改稻为桑,凿河淹了几个县,让十数万人受灾,最后不得不将手里的良田卖给贵族士绅们。

可以说,这个政策在实施中,地方为了完成改稻为桑政策,做得是天怒人怨的事情。

当然,此时严嵩提请嘉靖帝拍板讨论改稻为桑,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缺钱,都想搞点钱,那么这个时候改稻为桑就提上了正式的日程。

但是,每一个政策经过相互之间彼此实力的对抗之后,最终出台,总有些人会在其中获利,有些人,利益会在其中受损。

陆灿知道,这件事之所以严嵩会提出来,可不就是他们会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么?

所以,当听到今日是商议这个事情时,陆灿就在心里想着,该如何阻止这个政策的实施了。

不为别人,就为了江浙两省无辜的百姓,陆灿也决定要当庭反对严嵩提议的这个政策,哪怕会得罪他。

“内阁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嘉靖问道。

严嵩道:“内阁商量了一下,认为只要让浙江现有的农田再拨一半出来,改稻为桑,这样的话,每年就能多产蚕丝1000万两以上,这样的话就能够多支出来丝绸20万匹。”

“丝绸卖到内地是6两一匹,而卖到西洋是15两一匹,也就是说,每年将增加财政收入三百万两,这样就能把来年到期的国债给应对了,而且其余年份,也都将多三百万两收入,缓解财政困局。”

严嵩如是说道。

嘉靖一听,每年能多三百万两的财政收入,眼睛也亮了。

要知道,如今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一千万两,改稻为桑就能增加一年财政的三成银子,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增收啊。

这时,嘉靖到也没有急着拍板,而是问了一个特别根本的性的问题:“那浙江老百姓的农田都改成了桑田,那么浙江老百姓吃什么?” “从外省调拨,历年都是从外省向浙江调拨700万吨粮食,增加了桑田之后,多调拨点粮食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严嵩回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