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整个锤子的吏治121(1 / 2)

陆灿可没有料到,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能有这么大的效果和作用,直接就把裕王给佩服的五体投地。

所谓的“治国不在于学,在于做”这句话,对于陆灿来说,那纯粹只是因为他实在是没有任何学问可讲,只能是靠“做”而已。

毕竟,论学问,恐怕陆灿自己都比不过眼前的这位裕王,人家可是从小就跟着翰林院的那些进士文人们学习的,可谓饱读书,自己总不可能还跟他讲诗词歌赋、诗经古集吧?

而治国之学,陆灿也相信裕王这些皇子肯定学了不少关于治国的道理。

比如什么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又比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诸如此类的之乎者也的治国的大道理,这些皇子甚至能背出来一箩筐。

难道陆灿还去跟裕王讲这些治国的学问?

恐怕不仅讲不出来几句治国之学,反而治国的道理估计还不如裕王知道的多呢。

所以,在陆灿看来,在这些自幼就饱读诗书的古人面前讲学问,那简直就是犯傻的行为。

做为一个穿越者,陆灿十分清醒的知道,自己唯一的长处,或者说可用来装逼的本钱,那就是后世的经验和认知。

而且,真正说起来,这治国,你有学问和大道理还真的不一定就能治好国,治国更多的靠的确实就是见识和经验。

而陆灿虽说也只是一个大学生,但是这领先时代几百年的知识和见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其实就是治国经验。而且,还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过的治国经验。比如后世的各种改革、各种政策,很多都可以借鉴应用。

所以,对于陆灿来说,他虽然知道的治国大道理不多,但治国的经验却一定比大明的所有人都多。

而治国经验,是没办法用于讲学的。因为任何的治国政策、经验,都是要在特定的形势之下,才能应用对应的政策。 形势和环境不一样,你讲的政策再好,再先进,也无法让人理解和接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