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三杰39(1 / 2)

祥兴元年,六月,就在四海公司位于昌化江的小北河镇开始往岘港运物资的时候,东北方向六百里开外的的硇洲岛上,大宋皇帝又开始了他的旅程。

此时的大宋水师的一千余艘战船正护卫着皇帝巨大的旗舰浩浩荡荡的往东航行,旗舰上右侧的一艘小船上,大宋左丞相陆秀夫怔怔的看着舰队最前方的战舰,那是一艘十丈长的福船,正是大宋少傅、枢密副使张世杰的座船,陆秀夫在回想刚刚朝堂上的争吵。

因为陈宜中去了占城未归,杨太妃什么事都不做主,所以现在的大宋朝堂是张世杰和陆秀夫两人说了算,今天收到了大宋右相、枢密使文天祥的请罪表,请求入朝护卫,陆秀夫同意,但是没用,因为张世杰坚决不同意。

陆秀夫入仕以来,一直都是做芝麻绿豆般的小官,直到德祐元年才入朝,现任端明殿学士,一是因为此时的大宋朝堂已无人可用,二是这个流浪于海上的小朝廷也没多少事。

为赵宋命运揪心不已的陆秀夫不禁泪流满面,想拿衣袖擦拭一下,却发现不知何时,两袖均已湿透,陆秀夫强行振作心神,回到舱中,开始研墨,按照朝堂上的商议写诏书,一份给文天祥,拒绝其回朝,一份给陈宜中,催促其回朝。

张世杰不敢让文天祥回朝。他是武将,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的右相,一旦文相公回朝,他都不知道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首先,他是北人,还是元廷江东宣慰使张弘范的族兄;其次,投宋后,他跟了吕文德和贾相,现在吕文焕降元,贾相被贬杀,他不敢冒险,大宋冤杀的武将太多了,所以只能拿陈宜中这个左相当挡箭牌拒绝文相公回朝了。

朝中有人质疑他为什么要回珠江口,为什么不继续南迁,尤其是陈宜中走之前的提议,把朝廷迁到占城,但陈宜中一去数月,自己派去的人还没回来,贸然迁去占城,风险太大,毕竟还有个安南在北边一直虎视眈眈呢。

而此时雷州已经失守,又屡攻不下,琼州海峡又被封,粮草不继,一直在小岛上待着也不是办法,去年的那场飓风,让大宋失去了四成水军,甚至先皇都因此驾崩,现在眼看天气已热,飓风随时可能再来,不赶紧转移,怕是还会有不忍言之事。为今之计,只有带着这大宋最后的十万军十万民先去北边找个避风港,等天气转凉,北风有信时再做他想。

文天祥接到朝廷的诏书时,正在船澳,如果陈庆之一家人看到的话,肯定会觉得眼熟,这里正是陈庆之他们当时穿越而来的地方。

将诏书展开一看,气极而笑。

“...虏氛正恶,鞠旅勤王;皇路已倾,捐躯奉国。脱危机于虎口,涉远道于鲸波,虽成败利钝,非能逆睹,而险阻艰难,亦既备尝。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如朝宗之水,万折而必东。”

气归气,还是要上表谢恩的,写完后,又提笔给陆秀夫这位同年写信。

“天子冲幼,宰相遁荒,诏令出诸公口,奈何不恤国事,以游辞相距?”

随后,唤过杜浒,让他带上自己募集的海船送去崖山。杜浒,淳祐名相杜范之侄,德祐元年,募四千余兵追随文天祥勤王,出生入死,不离不弃。

杜浒也不矫情,这些海船能有一丝用,那就值得去做,拜别文相公,登船西去。

自去年夏天江西兵败,文天祥和家人失散近一年了,妻妾、次子、两女均不知所踪,此时老母和其余家人蜗居在茅草棚中,天气日渐炎热,母亲有些身体不适,文天祥收拾心情,去陪母亲说话。是

杜浒先到了广州城,此时的广州城已经改叫祥龙府,由广东制置使凌震和转运使王道夫驻守,两人俱是本地人,杜浒通报了文相目前的所在,请凌制置使派船去接应文相,见凌震满口答应,杜浒致谢不已,告辞去往崖山。

杜浒走后,凌震便派出了船队准备去接应文相公,可船队还没出发,王道夫找了上来,一番话语下来,凌震颇觉为难,解释道,

“淳祐四年,我得中进士时,便是杜相主考,此番杜相之侄求上门来,实在是不便拒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