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尽忠的师!父!子!840(1 / 2)

他牺牲时年仅17岁(虚岁),是集文才、人才、 志气于一身,千年才可一见的卓然英豪。

他的师傅,他的父亲亦不可多让!

明靖交迭之际,壮烈殉国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数以十万计,但均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时至今日,国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我大清”的雍正、康熙、乾隆、多尔衮以及“刘罗锅”、纪晓岚等满州帝王及驯奴臣仆,但绝对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这位明末殉国的翩翩美少年。

更不会有人知道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与他的老师陈子龙。

香兰生雅庭:夏完淳的家学渊源及忠孝承袭

满清奴才文人所修的《明史》,并无夏完淳传。其父夏允彝附于《陈子龙传》后,传中在交待了夏允彝自杀后,只有这样二十三个字交待了夏允彝之兄夏之旭以及夏完淳的结局:

“(陈)允彝死后二年,子(夏)完淳、兄(夏)之旭并以陈子龙狱词连及,亦死。 ”这帮奴才文人,吝于笔墨描述抗清英雄,竟把《明史稿》中本来已经描述得非常简略只 有一百多字介绍夏完淳性格、才能的字眼尽数削除,以此来取悦满州主子。

言及夏完淳,一定要先讲他的父亲夏允彝与他的老师陈子龙。

夏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崇祯初年,大名士张溥在吴江把南北许多知名文社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其中包括江南应社、苏州羽明社、 浙西闻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等,结成新的“复社”。

与“东林党”相比,复社并不是 一个卓然标格的政党类型,它强调的是“以学救时,以学卫教”,而东林党人在末期鱼龙混杂,不少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严重违背了孔子有关君子“群而不 党”的圣训。后来,复社因其精神领袖张溥的去世而渐趋衰落。夏允彝自开炉灶,成立了 新的师生相传的“几社”,诗文酬和,社友们互相以文章道德激励。

夏允彝的仕途很短暂,“真官”只做过福建长乐县令,时间约五年左右。在官期间, 他治绩优秀,成为当年由吏部点名表扬的全国政绩突出的七位“优秀”知县之一,并受崇祯皇帝亲自接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