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版“玄武门之变”1038(2 / 2)

1383年,郑道传被手握重兵的李成桂看中,纳入幕府,成为李成桂的第一谋士。在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国的过程中,郑道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朝鲜建国之后,郑道传因功被封为“佐命开国功臣、门下侍郎赞成事、判都评议使司事、义与亲军卫节制使、奉化伯”等,权柄极重,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郑道传参考中国典籍制度,制定了《朝鲜经国典》,成为行政、财税、军事、礼仪制度、刑罚、工程营建等方面的法规性文件;

他还建议李成桂迁都汉阳,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他大力推行“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在思想领域,郑道传积极推行儒学,在汉阳设立太学、文庙,地方建乡校、书院,自李成桂开始,朝鲜的历代国王都亲祭孔子,程朱之学成为朝鲜的主流思想,朝鲜因此成为儒教国家。

军事方面,郑道传主张裁撤“私兵”,禁止私人武装,将一切军权收归国有,而且,他还亲自设计并推行一些阵法,大大增强了朝鲜的军事实力。

外交方面,郑道传坚持“事大主义”,尊奉明朝,这既符合他的儒家信仰,又是出于抗衡蒙古、女真势力的现实考虑。

郑道传对于朝鲜王朝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被称为“革新派”的始祖。

王位继承

当时困扰朝鲜王国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内政,也不是外交,而是权力继承。

王位继承方式,无非是立长和立贤两种选择。李成桂共有8个儿子,前6个是韩氏所生,后两个是康氏所生。长子、“镇安大君”李芳雨已死,因此,按照顺序,次子、“永安大君”李芳果实际居长,如果立长,应该是他。而如果立贤,则8个儿子中最有能力的第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是不二人选。

问题在于,李成桂十分宠爱康氏及其所生的两个小儿子。最初,李成桂计划册立康氏所生的第七子、“抚安大君”李芳蕃。《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因为李芳蕃为人“狂率无状”,功臣们难以接受,纷纷劝谏,李成桂于是选定了康氏所生的另一儿子,排行第八的“宜安大君”李芳硕,将其册立为“世子”。既不立长,也不立贤,这样的王位传承,为此后的兄弟阋墙埋下了祸根。

为了确保幼子即位,李成桂又将辅佐幼子的重任,交给了郑道传。自此,郑道传不仅手握军权、政权,而且还掌控了最高权力接班人的培养大权。

最为不满的,当然是功劳最大、势力也最强的第五子李芳远。李芳远除了经常随父出征所立战功之外,最大的功劳在于当年曾当机立断,诛杀了反对李家父子的高丽王朝重臣郑梦周,为李成桂篡位清除了障碍。

夺嫡之争

刺激李芳远夺嫡的很大因素,在于郑道传的步步紧逼。

郑道传受命担任“世子”师傅后,借助维护世子接班的名义,更加积极地部署军队整编工作,计划收编王子们手上所拥有的“私兵”。他还建议李成桂,学习朱元璋的做法,“分遣诸王子于各道”。但是,无论是分遣王子,还是取缔“私兵”,这些建议都没有得到李成桂的同意,却引起了李芳远等王子们的忌恨。

李芳远也试图对郑道传予以还击。他的属下卞仲良、李荟等上书李成桂,建议解除郑道传兵权,认为“兵权宜在宗室,政权宜在宰辅”,郑道传却手握兵权与政权于一身,不是国家之福。这一建议,也遭到了李成桂的痛斥,卞仲良等人被流放。

显然,李成桂试图在几个权力集团之间,保持平衡。然而,这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双方都在加快部署。在郑道传的努力下,李成桂同意延聘沈孝生之女为世子妃,而沈孝生是郑道传的至交好友。此事办妥后,郑道传或许认为自己得占上风,遂开始与沈孝生等密谋翦除李芳远势力,计划诱骗王子们入宫一举歼灭。这一计划被李芳远的同母胞兄、李成桂第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侦知,于是,李芳远、李芳毅等同母兄弟5人,集合各自的“私兵”,提前动手,爆发了“戊寅靖社”事件。

政变之后,李芳远并未立即即位,而是逼迫父亲李成桂将王位传给了实际排行最大的第二子李芳果,此即定宗。两年之后,李芳远又与四兄李芳干,为了争夺继承权而大打出手,李芳远再度获胜,流放了四兄。二哥李芳果也赶紧将王位让给了李芳远,自此,朝鲜政局才稳定下来。

妥妥的李氏朝鲜版的“玄武门之变”!

在朝鲜发生血腥宫斗的同时,大明帝国也在经历着规模更大、更为惨烈的内战——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为争夺王位,发动战争,最终夺得了政权。正因为自顾无暇,大明帝国对于朝鲜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未进行任何干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