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北伐(一)91(1 / 2)

经过三个大夫和军医的抢救,5个刺客活了4个,这四个很快就被张汤的人带走了,不用想也知道是什么情况。

而张信这边几天后也收到了内阁的条陈,要组建合成旅:1个重型、2个轻型算上军费一共100万两。可是国库只愿意出一半。

其他更多的钱则是用于和唐国的长江联合治理工程上去了。

张信不得已从私库拿了50万两出来给张居正,并让冉闵作为钦差全程监督和参与此事。

可是仅仅五天,都察院的御史就在上朝的时候开始谈和符彦卿。

“臣都察院御史赵锦要弹劾指挥使符彦卿,有违礼法,霍乱朝纲。”

张信:哦~~~他做了什么事,你细细说来。

符彦卿:符彦卿奉命组建新军时候下令:有小学历者授予排指挥,初中历授予连指挥,高中历营指挥,金陵学院毕业直接是副团指挥。他这完全是用功名利禄诱拐学子,这是祸乱朝纲啊。。。。

张信:哦,我懂了,你的意思是以后所有学子不管读多少书都不要给官职,不然就是祸乱朝纲。。。吏部记录一下。。。

赵锦:不不不,臣不是这个意思。。。是读那么多书,干嘛要去当兵。。。

张信:兵部记录一下,有人建议当兵的不能读书。

赵锦:陛下你。。。。

张信:以后所有带兵打仗的认识一个字就搁置,会写字斩首如何?

有些武将出身的官员被挑起了情绪:赵锦你什么意思,军队招一些读书写字的就是祸乱朝纲,陛下还是文士从军呢。

张信:翼德不会说话就闭嘴。。。。吏部改赵锦为文职上校去符彦卿军中管理后勤吧。

赵锦一听完了,自己被发配军队中仕途也就没了。

刚回到家中赵锦发现自己的兄长和侄子都来了。。。。

赵锦:兄长怎么来了。

赵锦兄长赵温上去就是一个大逼斗:你个混蛋玩意,自己作死就不要拖累家族,我儿好不容易去鸿胪寺当上了主簿,可今天鸿胪寺里知道你恶了陛下被发配了,直接我儿也给发配了,我真想打死你。

赵锦一听心中也咯噔一下,自己家族要说最有出息的也就自己和侄子了,自己之前是江阴知县也算是张信的老人,虽然自己也是赵宋王族的一支,但最后却没有被殃及。可是万万没想到自己这次却被张信发配军中,他的理解就是充军。

赵锦:我这次发配充军只是去管个后勤,也算个管营吧,要不让桢儿跟我去军里,说不定能走上武官的路子,那个新军的长官符彦卿听说很器重文人从军

赵温又是一巴掌:从军,你怎么不让桢儿上阵杀敌算了。

赵锦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一味站在旁边让兄长骂着。

没多久赵锦的侄子赵士祯(明朝火器方面科学家)带着赵锦的介绍信来到了京外新军大营,这边正在进行临时募兵制,华夏国现在的兵制是义务兵制,你只要在规定的年龄范围内就必须服役3年,超过了就可能加税、罚款记录全家记录中,这样虽然不用坐牢,但以后你在社会上也就混不下去了。

但临时募兵是给某些部队临时增兵用的。

赵士祯带着介绍信来到征兵官处。

征兵官也不看介绍信,而是直接问:多大了,哪里人,可有功名,可有武艺

赵士祯:21了,两浙省温州乐清人,有功名,以前当过前宋的进士,2甲12名,武艺会一些射艺和基本的拳脚,打两三人还行

征兵官一听不淡定了,前宋的进士比金陵学院的学生还高一级,于是他不敢怠慢,找了个人替班,自己拿着赵士祯的身份信息就跑了进去。

没多久只见四五名将军小跑了出来,为首的还是一位壮硕的中年将军:这位先生就是赵进士?

赵士祯:是学生。

将军:我叫宗欣,是此处的团指挥使,按照陛下的旨意进士是可以直接进中枢选官,您来军队屈才了啊。

赵士祯:没事,我也想来军队看看,历练历练。。。

宗欣:可是我这没有什么可以安排的,剩下的就是小官。

赵士祯:小官也好,大官也很多是小官做起来的。

宗欣想了想:要不您就做我们的军械官吧,主管军械保养、维护、补给等相关工作。

赵士祯:这个可以。。。

宗欣:这是你的条子拿着去新军军械所找陈规(南宋人,突火枪的发明者),他是军械所大使,你以后的上司了。

赵士祯跟着陈规后主要工作就是跟进工部火器局要火器生产配额,火器局下的金陵兵工厂是华夏国拿着天下最大的火器工厂,能做到月产枪管支、鹰炮20门、大将军炮2门,火药80万斤。

可是张信的正规军、海外军、城防军都在抢这些配额,而赵士祯来了一个多月才拿到3000支不到,为此赵士祯天天蹲在兵工厂,无论是手铳、火绳枪、燧发枪只要是火器他都要。

但你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想着从工匠下手,天天跟着工匠学习,看着他们测试火枪。 半个月后,赵士祯发现一个问题,即使熟练的枪手用燧发枪发射速度也不快,如果对付金人骑兵,最多2枪人家就来了,你这火枪兵也没啥用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