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课业考核13(1 / 2)

日渐西沉,总算背得七八分的杨歌,杨歌终于找到了李白。

“《书断》中的内容可都记得了?”

“先生可以考考。”

遇到先生考核,越是不自信就越容易被抓到心虚,这个时候主动出击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李白点头,并没有就此放过她:“章草乃何人所造?”

杨歌低头沉思,书中所写,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赶紧回答:“乃史游所作。”

并没有就这么简单结束,李白继续提问:“魏安厘王时,由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而得的是哪种字体?”

《书断》最后一页记载,汲冢书,盖魏安厘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

“是汲冢书。”

“字如其人。临摹名家字体固然易有所为,但真正得书法大家却自有用笔之道,笔锋之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以自己独特得风格见长。这一点,李某可就比不上颜真卿颜先生了。”

“太白先生笔下风流,这世间又有何人能比肩呢?”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动动嘴皮子的事情,杨歌从来不会吝啬,尤其是对自己真心敬佩之人。

“今日天气晴朗,又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当以墨意点山水,否则实乃人生一大憾事。不知你这画工又是如何呢?”

啥?还得考画工?

杨歌心里直打鼓,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接招了。

“作画时当先将所绘景物之特色储于心,再形于手,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大到一山一川、一江一河,小到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入画融意,以生动者更胜之,不必斤斤计较太多。”

“说了这么多,李某有些口干舌燥,需得几口酒来解解渴。这载花入画之事,就劳烦你去做了。”

李白取酒豪饮,杨歌默默走去一旁的石台,台上摆放着上好的笔墨纸砚,还有一幅俯瞰徽山书院湖景的画作。

画作出自长歌门上任门主杨尹安之手。是在上好的净皮宣纸上绘制而成,共分五彩,以月白、墨灰、水色为主,建筑部分以小狼毫工笔勾线,再以羊毫斗笔罩染山水,最后以湿笔分染墨色,使墨色呈现出浓淡变化。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高声诵诗,兰苑外传来华青姑娘的琴声。

杨歌深吸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书院美景在脑海里一点点浮现,一刻钟后,她才若有所感的下笔作画。

果然,不斤斤计较,画作的十分顺利。

将画作交与李白看过之后,李白不怒也不赞:“年轻人,作画非一朝一夕之功,若你有志于此,便勤加练习吧。”

李白言罢又抬头灌了一口酒。

正当杨歌以为,今日考核圆满过关的时候,李白又开口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诗乃是去年我游历长安时所写,昨夜我本在这兰亭中临风独酌,一抬头却见一轮皎月当空,被这墨色的漆空映衬得莹白如雪,一时兴起便拎着酒壶跳上了兰亭顶,清风袭人,吟诗赏月,当真惬意得很。”

是是是,是很惬意。就是她现在不惬意。

杨歌默默在心里嘀咕。

“不过喝的多了,竟连自己几时回房都不晓得,那一叠诗稿也不知去向,只怕也是遗落在了兰亭顶上。不过眼下我却是不便攀上这亭顶,你可否替我攀上亭顶,看看我那诗稿可在上面?你只消沿着一旁的树干,小心攀爬,便可轻易登上亭顶。”

杨歌看了眼亭内的其他人,当着这些朋友的面,太白先生的确不方便自己爬上去找寻,再者这种简单的事情,可比背书作画简单多了,她立即乐呵呵的应了下来:“好!太白先生稍候。”

出了兰苑,杨歌并没有按照李白提示的那样,小心沿着树干攀爬,而是利用起身之术拔高而上,轻松跳上了亭顶,找到了那本遗落的诗稿。

“这么快就取来了?幸好没被风吹走,不过你这身子骨儿倒是轻灵。”李白接过诗稿,笑着眯起眼睛细细打量了杨歌一番:“不错,看来我这招青霄飞羽大可放心传授于你了。”

“青霄飞羽?多谢太白先生赐教。”杨歌大喜。

看样子,掌门特意让她跑这一趟,为的就是让她在李白这里学会这招。若是她先前知难而退,没接李白出的考题,这次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你这当真娃娃妙也!也罢,这次饶你一回。届时昭贤日,李某自会前往。”

看样子,太白先生是有些醉意了。

“至于这帖字······”李白将酒壶一抛,朝你递了篇“文章”:“乃是李某早前受诸贤推举为昭贤日所写祭文。如今昭贤日筹备一事多由李某大弟子韩非池负责,你便代替李某交给他吧。” “先生放心,我这便前去。”有机会一睹太白先生首徒的英姿,杨歌当然不会错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