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狼烟起(2 / 2)

“嗯,这个嘛,贤侄,令尊信上只说委你求助之事,对于敌情却是语焉不详,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贤侄可否将详情赐告?”

“这个自然的,小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那好,贤侄可知道蛮贼人数几何?多少骑兵多少步卒?可曾有攻城器具?为首贼酋何人?帅将几何?”杨善语气中带着探寻,言辞之中却是密不透风。

“这个,伯父,小侄冲出来时眼见外面黑压压一大片,怕不是有数千众,确实有骑兵,因为离得远,所以不是很清楚确切数字,约莫不到千人。”陆展心里嘀咕,生怕说多了把对方吓住,又怕说少了对方不当回事儿,磨磨蹭蹭耽误了出兵,所以含糊其辞。

“哦?数千?是四五千还是八九千或者一两千?”杨善语带玩味,看对方眼神叽里咕噜乱转,明显不是草包,那么这么含糊其辞就是心怀鬼胎了。

“贤侄见谅,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这个事情搞不清楚,老夫断然不可出兵呀。”

“呃,伯父,这个约莫三四千人,都是汉人奴兵,没有什么正经的攻城器械,武器也只是些短刀木盾之类。”

“可恨!”杨善拍案大怒,“我华夏之事坏就坏在这些汉奸手里,此等恶徒死有余辜!”沉吟了一下又问“贵庄约有多少人守卫呢?”

“陆家护院现存七八百人在庄墙上守卫。”

“哦,这老夫就放心了,贤侄切勿慌张,兵法有云,十则围之,贵方有院墙守护,家丁近千,况且危急时还有壮丁协助,老夫妄自揣测,贵方这壮丁应该也有数千之众吧。这样,蛮贼急切间是无法攻下的。想来这贼众并非专为贵庄而来,只是顺带劫掠,若是在贵庄碰了钉子,说不定就撤兵了。”

“伯父此言差矣!”一听杨善这意思要坐山观虎斗,陆展那贵家公子的矜持立即就丢到爪哇国去了,“蛮贼屠戮百姓,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我庄前,就算折损些人,也只是汉奴,并非鲜卑蛮贼,随手可以抓我乡百姓充数的,岂会心疼撤兵。”

“嗯,贤侄所言极是,倒是老夫想差了,”杨善点点头,“蛮夷之辈,我等汉家儿郎人人得而诛之,却是不可轻纵了。贤侄少坐,待老夫安排出兵就是。”说完也不等陆展回答,冲身后一摆手,就和杨小瓜回了后堂。

“茁儿,你有何看法?”杨善问小瓜。

“这个陆展虽然有很多世家公子的恶习,也崇尚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却也有几分本事,看他身材纤弱,却冲出包围毫发无伤,恐怕手底下也不弱。父亲问话步步紧逼,他虽在下风却也丝毫不乱,就连那个慌张劲儿都是半真半假。”

“嗯,我儿眼力不差,”杨善微微点头,“只是,你怎知他是凭自己武艺冲出来的?也许是贴身护卫拼死保着他呢?”

“他刚来的时候满身满脸的血,自己却没有受伤,很明显是敌人的血。”

“那也许是护卫被杀伤流的血呢?”杨善饶有兴致的追问。

“我派人去看过哪些亲兵护卫,他们虽然有伤在身,却是气势豪迈,并没有什么伤痛欲绝的神色,也就是说贴身护卫中并没有伤亡惨重,如果没有伤亡惨重,又怎么会把血洒到主人脸上身上,所以应该是敌人的血。另外,看陆展从敌群中突围,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怯之色,说明也是个见惯生死的狠角色。”

“嗯,既然如此,我们如何出兵为好?”

“敌人虽有数千,真正可虑的不过是一千左右的鲜卑骑兵,其余的几千人不过是乌合之众,只消我大军一冲,就会做鸟兽散。是以儿子打算亲自出兵,带四百轻骑和一千五百步卒,七日军粮,以杨荟为步军统领,亲卫杨敢为骑兵统领,顾城为主簿。一个时辰后也就是未时出兵。”杨小瓜说道。

“这个,兵凶战危,我儿还是不要亲临险境的吧。”

“父亲请放宽心,玉不琢不成器,孩儿早晚要亲临战场的,晚去不如早去,正好趁着敌人弱小,刷我的经验值。”杨小瓜一激动,嘴秃噜了一下,把刷经验值这种话说了出来。

幸好杨善已经习惯了这个儿子的奇谈怪论,并没有在意。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还是独生子,自然是不舍得。但是也习惯了这儿子的独断专行,思考良久又问道“这一仗谁都可以去,我儿为何要亲去,还要带七日口粮?”

“儿子总有一种感觉,这一仗不是那么简单,鲜卑人恐怕也有后手,就算我们打赢了,驱散了贼众,他们也会卷土重来,我们这一战只是开始。如果别人去了确实可以,但是遇到其他情况,他们没有自主权,不能临敌决断,会贻误战机,弄不好损兵折将,七日口粮也是为防止出现意外。”

“既然如此,我儿何不多带些人马?”

“目前我们实力还是不足,宜行韬晦之策,两千人马已经很多了,我们出两千,其他人就会知道我们至少有四五千,这个还在别的世家的承受范围内,如果出兵四千,人家就会怀疑我们有一万,这样树大招风,会被其他世家针对,官府也会注意我们,对付我们。”

“可是日后早晚要用的呀?”

“用的越晚越好,其他世家对我们放心,就会肆无忌惮,等他们消磨得差不多了,就算联合也不是我们对手了,我们就不怕了。”

“好吧,就依我儿。”两个人商量好,就开始布置,杨小瓜精选了一千名长矛手,携带大盾,五百长弓手,每人携带三壶箭矢。四百轻骑兵,都是一人双马,一匹马骑乘,另一匹携带装具武器和粮食,杨小瓜、杨荟和杨敢以及主簿顾城都是一人四马,,轮换骑乘和驮运装备。

本来陆展也要去的,被老辣的杨善以鞍马劳顿为理由挽留下来。陆二公子明白自己做了人质,也就不再坚持,客随主便,留在杨家坞堡里。

这也是自从春秋以来的惯例,你求援,万一是坑怎么办,所以求救者往往要留下来做人质,如果主家出兵不利,自然要将人质抵命。

按照以往应该是祭旗、点炮出营,杨小瓜统统不用,按他的说法,这叫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静悄悄的多好,非摆那个谱干嘛。杨善一切以儿子为主,自然就随他去。

话说,这个陆家所在离杨家的堡垒虽然并不远,也有百里之遥(每方圆多少里都是某个豪门的地盘,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就算是近邻也有几十里甚至百里的距离),但是按照古代出兵的规则,每天三十里要走一天多,当初陆展是为了求救,骑快马一早上就到了,出兵可就不能那样子,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敌情不明,一旦走快了,士兵疲劳,再被人家以逸待劳,包了饺子,那就惨了。杨小瓜也不着急,按照规则慢慢前进,毕竟是给别人打仗,犯不着冒险。古代人既然规定了一天三十里,自然有自己的道理,不能因为是穿越者就小看古人的智慧。

这样下午出发,晃晃悠悠走了不到二十里,眼看着夕阳西下,就停下来扎营,士兵们按照规矩,挑了一个靠近水源,眼前没有遮挡的地方,钉木栅栏,挖壕沟,埋鹿角,收拾好了,取水做饭,一番忙碌不提。

杨小瓜带着亲卫和杨荟一起骑马来到附近一座小山坡上,看到不远处有个密林,两兄弟取出望远镜来(不用问,这又是穿越者的必备杀器)往树林附近观看,果然有黑影晃动,还有淡淡的烟雾。两个人对视一笑,有鱼上钩了。

这古代人智慧自然是足够的,战斗经验也丰富,可惜没有现代科学的熏陶,自以为隔着几里地,不会被发现,哪知道己方有望远镜这种大杀器。否则如果他们小心些,杨家兄弟其实也很难发现,君不见,抗美援朝时期,我世界第一轻步兵埋伏在敌人一百米处都不会被发现,所以原则上讲,还是军队素质的问题。鲜卑人可没有那种素养,否则早就和蒙古人一样称霸世界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