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奋斗,从不是一蹴而就(1 / 2)

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西垂宫殿在经过一阵迎立新君的祝贺后,步入了沉默。

西北的风从月亮底下闪过,如擦拭刀刃一般令人心寒。在狂欢之后,失落的寂寞侵袭了整个西垂。

秦人感念于秦襄公为他们打下的江山,却又为日后的秦国去向而感到迷茫和惆怅。

这种迷茫和惆怅在一个青年的眼里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他站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安静的情绪贴合冷清的背景,左边一道河水悄悄地爬上他的脚,他心底一寒,右边随之又来一道冰凉的水流。

这个青年往下一看,两条河流交接在一起,好像在絮絮叨叨着什么。几年后,当这个青年再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似乎已经找到了秦国的希望。

这块土地正在汧,渭两河的交汇之处,而这位青年,现在的我们将他称为秦文公。

秦文公在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继位,勇敢的接过了秦襄公未尽的事业,将个正在发展中的秦国放到了自己的肩膀上。

作为秦襄公的后人,秦文公在管理秦国的方法上延续了襄公晚年的政策。

得到岐山之地的正式掌管权是秦襄公对于后人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秦文公一点也不马虎。

文公刚立,比起贸然出兵西成,或许先着手处理一点内政会更容易获得百姓的认可。

毕竟,对于一个从未上过台面的执政者,取信于民,以及在百姓面前树立威望,这才是管理好一个社会的前提。

正如西方世界采取的政治演讲,正是获得这种政治信用的手段之一。

另外,秦国和西戎的力量对比在秦襄公晚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明,即两国之间,秦国的力量如果说没在西戎之下,也只能马马虎虎称个平等。

在这种情况下,出兵的结果只能使他重蹈襄公覆辙。

因此,在政策的选择上,秦文公的考虑是周到的,这也表明了其政治眼光的敏锐程度亦丝毫不在秦襄公之下。

文公即位后见载于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

周平王八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和700多名亲信士兵前往东边去打猎,这一段历程长达一年,很明显,这是以打猎之名而进行的政治巡视。

一年后,秦文公来到了两河交汇之处,这地方处于现今的陕西宝鸡眉县附近,在古时被叫作陈仓。

当时,非子得地就包括了这块土地。因此秦文公看到这块土地时,似乎有一种特别熟悉的亲切感侵上心头。

两河的交汇处如母亲的乳汁一般,溢出醇香的味道。

事实上,陈仓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以及周朝的发祥地,自古聚集了中华丰富的文明,就这一点面言,陈仓作为一个文明古都,对于秦文公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因此,秦文公这时候有了一个想法,迁都。

在迁都之前,秦文公为表示自己的谨慎,特意找来了几个占卜家,令他们占卜古卜,这块土地是否适合作为秦都所在。

占卜的结果是吉利的,不过嘛,这结果如何不还是秦文公说了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