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合纵连横(1 / 2)

在春秋初期,中国大地上有140多家诸侯。

但随着各家兼并战争的持续,诸侯国的数量锐减,到战国初期仅有二十几家。

这二十几家中有七家实力最为强大,乃是秦国、齐国、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使尽浑身解数,开展富国强兵的策略,在想要吞并彼此的同时又要防止被吞掉,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实属不易。

各国需在加强自身实力之外,更要搞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

国与国的关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尤其是在战乱充斥之时,敌友关系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而这有时却决定着一国的兴亡,所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便显得格外重要。

《韩非子》中有“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的说法。

战国时期,最为人称道的外交策略便是合纵连横,或称纵横,这一战略持续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合纵连横最初主要针对秦国而生,最后却反被秦国利用,衍生出远交近攻的战略,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天数的安排有时候真的让人很是哭笑不得。

所谓合纵连横就是各国互为拉拢、互为利用,共同对抗敌国的战略。

顾名思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相互联合,连横,就是横向国家相互联合。

战国初期,齐国是东方大国,而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后来者居上,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西方大国,其余五国均无法与秦国、齐国抗衡。

迅速强大的秦国、齐国下一步战略必然是继续实施兼并战略,弱国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根据战国初期形势,所谓的合纵连横针对性已经十分明朗,合纵主要是对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与楚国而言,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足以单独与秦国或者齐国抗衡。

正所谓唇亡齿寒,这几个弱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齐国、秦国,以防止被兼并从大局上来看反倒是明智之举。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合纵既出,齐国、秦国能够到今日也不是吃素的,针对合纵,出台连横战略。

各国将恩怨放下,能够走到一起,无非是为更长远的利益打算,但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利益不均或者有更大的利益诱惑之时,什么朋友与敌人都成了虚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

秦国或者齐国就是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去拉拢一些弱国,加入自己的阵营中,攻打其他的弱国,达到兼并弱国的目的。

到了战国中期,随着形势的日新月异,合纵连横的针对性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商鞅变法的持续进行,秦国一国独大的局面渐渐形成,成为六国共同的威胁。

面临这种新局面,其他六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入一个阵营,此时的秦国已然成为众矢之的。

这一时期,合纵连横局势便成为六国联合共抗秦国,是为合纵,秦国拉拢弱国,各个击破,是为连横。

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还有公孙衍。

在中国古代,法律尚不健全,人治一向是主流。

在人治的社会中,个人意志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君主的才干能够决定一国的兴衰,而一批有才干的贤臣,能够将一国带人一个更高的发展层面。

我们所熟识的商鞅便是极好的一例。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崛起,可以说泰国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商鞅变法之后奠定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能否成功,亦未可知,所以说个人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