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合纵再起22(1 / 2)

在张仪的一番唇枪舌战之下,事实非常残酷的摆在了魏襄王的面前,而面对这种现实,而硬拼蛮干却注定是于事无补的,在这种境地之下,魏王屈服了。

张仪作为牵线者,充当了使者的角色,通过张仪,魏国与秦国成为一个战线。

魏王被迫屈服,但却也有他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利用秦国的力量来抵挡齐、楚两个大国。

事实证明,魏王的如意算盘跟秦国的意图背道而驰。

秦国关心的只是他的连横,魏国只是第一步棋,接下来就是吸收韩国乃至更多的国家加入他的阵营。

确实如此,韩国很快也加入了他们的阵营。

我们不得不承认,魏国、韩国这么做也确实也有苦衷,那就是秦国的不可一世。

其他国家要是与秦国恶交道是离得远,拳头那么早落在他们头上,但是这两个大怨种可就不一样了,他们两个就在秦国面前。

因此当秦国失利时,这种同盟就显得尤为不稳定。

魏国、韩国被拉入同一阵营,秦国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路一步一步地走,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秦国将下一个目标投向了齐国。

齐国、楚国是可与秦国同日而语的大国,在尚能够与秦国对抗之前,他们自然是不肯轻易投降的。

秦国要攻打齐国,就要途经魏国、韩国,而将这两个国家拉入自己的阵营,已经为攻打齐国铺好了道路。

看来,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战争。

但是,事情并没有计划得那么顺利,齐威王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在齐国顽强的抵抗之下,秦军大败。

这样的结局是秦国所始料未及的,而随之而来秦魏同盟也开始动摇。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魏王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屈服,通过张仪与秦国结盟,而齐国、秦国一战让魏王重新看到了希望。

魏国处于困境之中,其他诸侯国又何尝不是?而秦国也不是坚不可摧,不可战胜的。

秦国战败,是张仪连横政策一大失败,张仪狠狠摔了一跤,紧接而来的是形势的变化,魏国境内主张合纵政策的势力见有机可乘,又纷纷抬头,活跃起来。

自从张仪掌权,公孙衍为首主张合纵的谋士便低调行事,伺机东山再起。

此次,连横遭遇挫折,给了他们机会,魏国境内有一批主张亲齐的势力不失时机地活跃起来,而与此同时,齐国、楚国要求驱逐张仪,再谈合纵。

公孙衍能够与张仪成为政敌,自然也不是简单人物。

张仪来到魏国的所作所为,均被公孙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只是一朝失势而已。

但是形势旦夕即变,公孙衍唯有耐心等待,然后再恰当时机地采取行动。

见有机可乘,公孙衍再次站了起来,准备给张仪一个下马威,将其赶走,为此,公孙衍开始了造谣生事的一系列举动。

公孙衍先是秘密派人到韩国,送去了机密小道消息,秦国、魏国结盟的真正的目的乃是联合起来,共同对抗韩国。

这一消息犹如一块巨石,在韩国激起了千层浪,谣言四起,人心躁动起来。

公孙衍所说虽无真凭实据,却也并非空穴来风,因而十分具有说服力。

秦国的野心勃勃、路人皆知,其问鼎中原的志向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只是多年来,秦国均未能如愿,不过是因为秦国地处关内,外有大国魏国阻挡,现今魏国虽然已经威风不如往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有魏国这块绊脚石存在,秦国入主中原的日期就得推迟。

现下,秦国与魏国结为同盟,秦国东进不但不会有阻碍,还会有魏国的相助,而韩国首当其冲。

所以这样的形势,对韩国是十分不利的,可是韩宣王认贼作父,甘于当秦国小弟,是极为不明智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