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小肚量害死人29(1 / 2)

李斯来到秦国后,劝说秦王政要趁秦国强大之时灭六国诸侯,完成统一大业。

更为秦王政提出了具体的离间之计。

李斯的战略很得秦王政的青睐,也因此获得丁秦王政的信赖、后因这番提议被任命为客卿。

当李斯听到秦王政下逐客令时,和其他客卿一样,李斯也是在心里直喊冤枉。

但和其他客卿又不一样,愿意奋力争取的李斯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他决定用自己那出色的才华来劝一劝秦王政,挽回秦王政的心,让他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坏人。

于是,李斯便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万古流芳的名作《谏逐客书》。

秦王政读了这封劝谏书后,看到了其中列举的秦国历史,读到了其中提到的每一个道理,便立即被李斯的文采所感染,瞬间有了收回命令的想法。

于是,不顾本国官员的惋惜,秦王政便下令撤销了逐客令。

自李斯上《谏逐客书》之后,秦王政便对这个贤臣越来越看重。

当时秦王政刚接过政权,正需要有一批贤臣来辅佐自己,李斯的出现刚好给了秦王政一个很大的帮助。

为此,秦王政任命李斯为廷尉,属秦国九卿之一,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李斯在秦国有了自己的一席之位以后,便开始在这上面大施拳脚。

此时的李斯已然到了当年自己所认为的米仓肥老鼠的地位。

因此,李斯对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极其爱惜,无时不在担心着自己的地位会有失去的一天。

想起当年他离开荀子的时候对荀子说过的话:贫困和卑贱是他最鄙夷的悲哀生活。

我们便足以理解为何李斯会死死地抓住自己的权力,不顾一切地往上爬,而绝对不愿让自己再退回起点﹣﹣那段当小吏的无趣生活对李斯来说太不堪回首了。

李斯对处境的看重让他成功官拜九卿,在不久之后更是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但这种过分偏激的看重也注定令其成为李斯的死穴,让李斯因此而犯下一个又一个的错。

不说后来李斯帮赵高发动了沙丘之变,助纣为虐的他因此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单就从当下的事来说,李斯便做了一件令后人极其诟病的事来,这件事便是妒杀韩非。

韩非是韩国人,韩王室的公子。

他年轻时跟随大儒荀子学习,和李斯曾有同窗之谊。

韩非和李斯一样,也对刑法之学颇有兴趣,对帝王之术深有研究。

但在性格方面和李斯大相径庭。李斯此人的道德观基本是法家的,儒家的仁义之学对他丝毫没有吸引力,这也是他最后放弃了自己的国家而选择秦国的原因。

韩非虽也是法学人士,仁义的道德观在他身上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他并没有选择当时强大的秦国,而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时已衰微的韩国。

当然,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他们的身世也是很大的因素之一。

李斯在楚国是平民一个,毫无地位,韩非却是韩国的公子,这种处境的相异也注定了两人不同的选择。

韩非和李斯一样,是荀子的得意学生,但韩非本身有一个缺点,对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个缺点便是口吃。

一个口吃的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个傻子,最起码不会是一个聪明人。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但对于这种偏见,韩非的心正如他的嘴巴一样,根本无力去争辩。

因此,韩非虽然有意在韩王面前立功,却总是得不到韩王的重用。

当然,将韩非得不到重用的原因归在口吃上面是有点肤浅的。

韩非之所以得不到重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韩王的平庸,这种平庸注定了韩王根本没有足够眼光去挖掘这个人才。

毕竟,当时韩非给韩王提的建议很多都是以上书的形式,而韩非的文笔可是令当时的大家李斯都自叹不如的。

因此,韩王的平庸注定了韩非这个人才被埋没的命运。

韩非见自己的建议从未被韩王重视过,心里便起了牢骚,他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愤而退离朝政,当一个愤世嫉俗的文人,写起了他的文章。

结果,在这段时间内,韩非将一股怒气激发了他的灵感,竟写成了洋洋洒洒十万余言的文章。

其中就包括《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书籍渐渐在当时的名人之间传播着,人们也开始认识了这个法学的新一代人物,因此,韩非的名声越来越响。

但是,虽然如此,韩王仍然对韩非这个结巴不屑一顾,韩非在韩国的境遇并没有因为他的文章而有所改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