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知根知底25(1 / 2)

赵鼎当初与秦桧虽然同朝为相,却与其在抗金大计上有完全不同的主张。

秦桧从金国还朝之后便彻底变了,从昔日热血的主战派摇身一变,成了名为“议和”,实则“投降”的佞臣。

而赵鼎虽然明面上也主张议和,但认为那只是权宜之计。

议和是为了让大宋休养生息,从而更好的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

并且与秦桧为了一己私利不同的是,赵鼎一开始便极力维护大宋的利益和国格。

他提出的议和主张是为了积攒实力,有朝一日收复北方失地。

从这点来看,二人的出发点和格局境界完全不同。

“国公爷少年老成,却思维缜密,他日必定为大宋创一番盛世。臣定当拭目以待!”

赵鼎望着自己亲眼见证成长的国公爷,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前路漫漫也只能惟愿其将来登上大宝。

或许整个朝堂的主战一方已经对赵构不抱任何的期望,转而都将未来北伐中原的希望寄托在赵瑗身上。

赵鼎作为这一方的重要人物,能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必定是意有所指。

赵瑗自然是心领神会,他也明白赵鼎的这番话的深意便是,主战一方一定会全力以赴的扶助自己上位。

这一点他确信无疑。

“眼下多事之秋,吾便不与赵相久谈,军中不比临安,老丞相多珍重!”

赵瑗的一句老丞相让赵鼎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句结结实实的说到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两度为相,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不被人所理解,赵瑗的这句话算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这句话也让赵鼎隐约感觉有些国朝元老的感觉,资格老且声望高。

特别是从这未来储君的口中说出来,其含义和价值则远不一样。

“国公爷也多珍重,多多提防小人才是!”

赵鼎明白无论是朝堂还是深宫,处处都安插有秦桧的人。

这一局虽然赵瑗领头主战派赢了,但难免秦党的人会在背后继续使绊子,耍阴招。

赵鼎说完对着赵瑗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躬身作了个长揖,继而转身离去。

望着赵鼎有些老迈的背影,赵瑗心中却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悲伤。

原本南渡之后的四大名臣之中,李纲早已作古,李光和胡铨已被贬谪地方,到了州府从而远离中枢,只有赵鼎还在朝堂之中顽强的和秦党抗争着。

自己眼下和将来能够真正依靠的人不会太多,赵鼎显然是其中之一。

“王顺,约见地点在何处?”

长远的计划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眼下等着赵瑗的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回国公爷,钱塘门外昭庆寺。两位帅爷会在那恭候您的大驾。”

原来赵瑗借着吊唁的机会,提前让王顺与韩世忠联系,继而希望能够与韩世忠和岳飞见上一面。

“这个地方倒是选得不错!”

赵瑗感觉韩世忠处事风格颇为谨慎,就连私底下见个面都会选个如此不被俗世打扰的幽静之地。

“时辰刚刚好,想必两位帅爷早已恭候多时!”

王顺一边颇为机警的朝着四周张望,一边说道。

“人多眼杂,汝带人在钱塘门外等着吾便是,李裕文跟着去就行。”

赵瑗虽然明白王顺现在对自己颇为忠心,但手底下的一帮兵士却不知底细。

更何况一帮大头兵在外面显得过于招摇,对于双方而言都不太有利。

以赵瑗几年部队练就的本事,他总感觉背后有双无形的眼睛在盯着自己。

“王指挥,国公爷的意思你明白的吧!”

李裕文眨巴眨巴眼睛,对着王顺说道,似乎话中有话。

这么几天的相处下来,他觉得王顺是个没什么心计且办事很牢靠的人。

毕竟赵瑗的这番话中还是透着有些不信任,但又不能明说,而李裕文这样一说就算是解释一番。

“国公爷的意思臣明白,禁军之中是个大杂烩,什么人都有。懂的懂的!”

王顺憨憨一笑,一点都不像那个曾经在抗金前线大杀四方的猛将。

他明白赵瑗现在去做的是件大事,必定不能过多的让旁人知晓,以免被秦党所打压。

赵瑗知道,狠人话不多,往往这样的人绝对是个牛人。

“慢慢的找些知根知底且忠心不二的兄弟,替换过来便是。”

赵瑗觉得以后自己出行必定会很多,并且大多都会是较为私密的进行。

如若不能有一班忠心耿耿的侍卫,恐怕很多事情都会走漏消息。

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不想被秦党抓住把柄从而告到官家那里。

“江淮军中有些旧部充斥到殿前司之中,臣手上有人,只不过无权调动而已。”

王顺有些苦笑道。如若是在江淮自己父亲的军中,那么自然是说一不二。 可到了这禁军之中,特别是极为重要的殿前司,自己这小小的指挥简直多如牛毛,没人放在眼中也没有任何调兵之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