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马谡论政152(1 / 2)

“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

这句话是由孟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当中的《尽心章句下》。

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最为重要,其次就是江山社稷,排在最后最轻的应当是国家的君王。

马谡当然知道,只要是士族之人,谁没读过亚圣孟子的书呢?

只是他不明白,李源为什么会突然问他这句话的意思。

但既然李源问了,他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

“亚圣此言说的是民贵君轻,君主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从而固社稷,君王不替。”

李源微微颔首,感叹道:“是啊,这才是皇朝永存的唯一至理。桓灵之时,大汉天灾不断,君主不顾百姓困苦,卖官鬻爵,苛捐杂税多于牛毛。致使外有异族侵略,内有黄巾之祸,天下板荡,至今三十年矣。但使君主以民为贵,又何至于此。”

马谡对此深有同感。

此时他虽然还未真正入仕,名声也不显。

但他深受其兄长马良的影响,有自己的抱负和主见。

从主动游历各地,增广见闻的行为,就能看出他是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

要不然多年以后,诸葛亮讨伐南中蛮族,他也不会提出“攻心为上,用兵为下”的建议。

“长史所言极是,百姓富足安康,的确是皇朝永存的不二之道。不过马谡在武陵多日,却有一事不明,还请长史不吝解惑。”

“哦?幼常但问无妨。”

“我听说长史治武陵,虽设民屯指导农桑,却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商贾之事上。武陵遍地集市,往来商贩如织,户户言利,人人谈商。看似民丰物阜,然长此以往,恐农桑尽废啊!”

马谡对此是有疑问的,他毕竟少年气盛。

刚才他的船在码头上停靠了一下,人家便要问他收费。

他虽然让手下仆从交了钱,但心里还是不太爽快。

不过他没有直言,说人家收他钱不对。

反而绕了个圈子,从商贾这个根子上的问题向实际主导者李源提出反对意见。

李源微微一笑,从案几上拿起三个茶盏,逐一放在马谡面前。

“武陵治政,不能把商贾与农桑分割开来单独看待,而是应该把它们整合起来看。”

他一指茶盏:“这三个茶盏分别代表官府、商贾与农桑。

官府设立民屯,鼓励农户开荒,指导农桑技术增加产量,并且制定规矩也就是律法,维护农户顺利收获。

农户家用足够,便将多余农产通过商贾出售,提升收益和生活品质。

商贾以贸易方式为各地互通有无,从中获利。

然后官府在商贾的贸易过程中收取商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修桥铺路兴修水利,进一步保证农桑产量。

这便是一个闭环,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马谡皱着眉头想了许久道:“商贾利厚,若农户趋利弃田,长史如何以对?”

“所以州牧府制定青苗法鼓励农商,又制定统购之策限制农户弃田经商。”

李源当然知道老百姓并不会单纯的听官府的话,谁都不是圣人,在利益面前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清楚的很。

一开始为了生存,吃到一口饱饭,让老百姓做什么都行。

可当他衣食无忧的时候,就会开始有更多的需求。

看到商贾们简简单单的倒腾几下,便能获得比自己辛苦一年都要多的多的利益。

他会怎么选择是显而易见的。

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稀缺性决定的,粮食获得丰收,便会大量涌入市场,无形中就降低了它的价格。

这更加促使农户放弃低价值的耕种,而选择高利润的商业。

但是李源随之制定了固定价格的统购之策。

一来保证粮食价格稳定,使得农户利益不至于受损。

二来也是促使农户不敢放弃耕种农田,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足够支撑。

当然,这只是几个主要的措施,李源还让郡府派出郡吏在各县乡调查,随时修改补充律法。

“话虽如此,但马谡自进入武陵以来,沿江而行多日,从事商贾之人数以千计。这还只是一两个县而已,放之武陵全郡,恐怕不下数万之众。长史,商贾不事生产,这样做真的不会伤农?”

古代为什么限制商业? 就是因为商人惯会囤积居奇,为了获取利润不顾一切,不择手段,极大伤害农业稳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