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又偏执又傲慢(1 / 2)

  秦椒点点头,说自己看过电影:“在中国,我们叫它《伦敦的孤儿》。”

  “狄更斯写过那时候的炸鱼薯条店,又脏又乱,开在东伦敦满是罪恶的街头。一开始本来是两种铺子,炸鱼铺子和薯条铺子。炸鱼是犹太难民带来的,薯条是伦敦工人的发明。一天在工厂里呆十四个小时,他们需要高热量的食物,却只买得起土豆。”

  她掸掉胸前掉落的碎屑,高声背了一段,秦椒猜大概是狄更斯的原文。

  “嘿,别这样盯着我,好歹我也是伦敦大学的文学硕士。”玛吉大婶格格地笑起来,不等秦椒表示失敬,又继续追忆文学家笔下的炸鱼薯条历史。

  19世纪中叶,由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对外战争,伦敦一度闹了鱼荒。这时有个头脑灵活的犹太人就在自己的炸鱼铺子里,用炸薯条代替炸鱼。鱼荒结束后,他继续保留了炸薯条,并和炸鱼搭配成套餐出售,没想到备受欢迎,生意一度火爆到排队半英里。

  从此炸鱼薯条风靡英国。

  秦椒无需多想,就能理解这种风靡。

  那正是工业革命让英国走上巅峰的时候,也正是大量的平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的时候,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土豆是英国最容易种植的农作物,正在兴起的铁路和火车把海鱼带往每个不靠海的角落。

  鱼肉提供蛋白质,薯条提供碳水化合物,油炸带来热量和满足感让人快乐,最重要的是,它还足够便宜,谁都吃得起。

  炸鱼薯条对英国人来说,大概就是成都人的冒菜、西安人的肉夹馍、扬州人的饺面、天津人的煎饼果子……

  国民美食的基础就是国民。难怪玛吉大婶带她来吃的这家店,用料粗糙,手艺马虎,却能挺过两次世界大战,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和前几年的金融海啸。

  “炸鱼薯条属于工人阶级,炸鱼薯条的味道就是艰难时世的味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五十英镑一盘的炸鱼薯条下地狱吧!”玛吉大婶在她身边挥舞着拳头,“忘记介绍了,我还是卡尔马克思的追随者。你好哇,同志!”

  秦椒咬着薯条,忍着笑,同她有模有样地握手。

  玛吉大婶说,炸鱼薯条的灵魂是平民化,这让她心生亲切。川菜的灵魂不也正是如此吗?可以是国宴,也可以是深夜街头的“鬼饮食”。所以,熊猫饭店的菜品定位……

  她正思考着,胃中突然一阵翻涌,当场就弯腰干呕起来。

  “亲爱的你还好吗?”玛吉大婶吓了一跳,慌忙来扶她。

  秦椒已经按着胃蜷缩成一团:“没事……大概是吃了太多炸鱼薯条……”

  “快,我们得去看医生!”玛吉大婶把食品袋卷巴卷巴朝外套口袋里一塞,架起她就朝前走,

  “谢天谢地,这里离哈雷街只有一个路口。”

  秦椒打了个哆嗦,用细若游丝的声音反对:“不,不去那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