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抹黑龙国军队?人类轻步兵40(1 / 2)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战期间,成熟于国内战争时期,大量运用于抗鹰战争,是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抗战时期,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小鬼子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

有人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著名的“一点两面”)原则,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通常情况下,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

战斗小组的实际间隔依战场情况而定。

组组相隔通常是20至40米,人人间隔是7米。

一个27人(三个班)的战斗群呈散兵线排开,可以将一条800米的战线牢牢覆盖。

每人间隔7米以,这是为了防手榴弹;每组间隔15米以,这是为了防迫击炮;每班间隔20米以,因为这是榴弹炮的杀伤半径。

保持这种合理距离,就能在枪林弹雨中把伤亡降至最低。

敌人一发杀伤半径20到30米的105毫米榴弹打过来,一次最多也只能带走两个小组,甚至更少。

部队虽然很散,但是很快速,目标很明确。

随时可以给敌人短促且迅猛的一击。

当敌军反应过来,并使用机枪或者其他速射武器进行拦截、阻击的时候,就会被这散而有序的阵列整到崩溃,因为他们把枪口对准哪个目标都没有意义。

可见,三三制战术降低了各种武器的杀伤效益,同时大大提高了步兵的生还几率!

毫不夸张的说,三三制战术,是八路军在经历过多次战斗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

在抗鹰战争期间,当时的鹰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中将是典型的优势火力学说拥护者。

在他看来,鹰酱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流,打仗不再需要复杂的战术,往死里炸就行。

有一次,范佛里特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

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范佛里特就以五倍回之。

这就是“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由来。 鹰酱国也是财大气粗,完全不惜这点炮弹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