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屯田195(1 / 2)

兴平二年,春。

在去年年初刘焉和马腾携手攻打李傕、郭汜失败后,伸出援手将刘焉一脉的子弟救援入蜀的庞羲,如今领着典农中郎将的职位,负责蜀地督农耕种的任务。

“明公,你看,这便是昔日秦时蜀郡太守李冰所造都江堰。”庞羲伸出手指向不远处的都江堰示意刘璋,他的脸上满是对李冰的敬佩。

“李冰以分水鱼嘴立于大江之中,江水至此一分为二,一路顺江而下,一路流至宝瓶口,形成‘四六分水’的结构……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所以当枯水的时候,大部分江水会流入河床比较低的内江,保证了田亩灌溉所需的水量,而当涨水之际,水位升高则会从江面较宽的外江被排走,不至于出现洪涝的情况。”

庞羲如数家珍,他自从出任典农中郎将以来,算是走遍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各个角落,对都江堰可谓是了如指掌。

“李冰太守学究天人,遗爱百代。若是没有都江堰,蜀地哪里能得天府之国的称呼,哪里能水旱从人,以至蜀人不知饥馑为何物。”

“君子之泽,百世不斩。”刘璋对于庞羲的话表示了认可,但庞羲的话里有个漏洞,那就是面前的这条河,庞羲称之为大江,也就是长江,这一点是错误的,准确来说这条河的名字,应该称作岷江。

不过刘璋是拿着后世的知识给出的定论,先秦两汉之人,不知岷江为何物,视岷江作为长江的源头,称岷江为江、江水、大江水。虽然刘璋有意正本清源,但他得派人去寻大江的源头,给出证据才能让人信服,现下空口白牙说的话,只怕少有人信服。

“就是这些年往来蜀地的官僚,都只知敛财和作乐,不知道去维护都江堰这一蜀地的重器,导致都江堰年久失修,如水岸有多处发生了崩塌,羲领着帐下部曲,稍稍修缮了一些地方,但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将都江堰修缮完毕。”言明了都江堰的神奇之处的庞羲,皱起眉头发出了些感慨,精通水利的他对都江堰年久失修的情况很是痛心疾首。

刘璋言语温和,宽慰庞羲道:“庞公勿忧。此堰农本,国之所资,我意设立堰官一职,统丁口千二百人修缮守护,此外再立一套律法,对都江堰进行长久的维护,如此当可得万全。”

闻言庞羲略微思索片刻后,他面带敬佩之色的向刘璋拱手赞叹道:“明公深思熟虑,臣下不及也,日后有了堰官,有了律法,都江堰想来能维护妥当,百世可用。”

‘那可不,堰官一职可是诸葛武侯建立的制度,能有几个聪明过卧龙的人。’面对庞羲的赞美和推崇,刘璋面上没有任何的嘚瑟,只是微微一笑,露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

同时刘璋目光放远看向都江堰,晨曦中的岷江水在太阳光芒的映射下像是流金一般,这条河中流淌的仿佛不是流水,而是流淌着黄金。

事实上,都江堰的河水比起黄金还要更加珍贵,有了这条河水,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用去听天由命,丰收和喜悦一直笼罩着这片土地。

不过都江堰并不是修建好了,就能用之千年不变,就像庞羲所说,都江堰出现了年久失修的情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缮,如此才能十足十的发挥出都江堰的功效。

但这对刘璋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诸葛武侯珠玉在前,他只要跟在诸葛武侯的屁股后面,就能做出一番成就来,不用去费心费力的思考治理的良策。

蜀郡太守陈实,身穿一件葛麻制成的袄衣,脚上穿着一双草鞋,像是个老农一样,他的兴致很高,不顾形象的蹲在地上,在田地里拨弄着泥土,甚至拿起一团黑黄的泥土来到刘璋面前示意道:“明公,古语云,瑞雪兆丰年,这去岁冬日一场大雪,一来冻杀了地里的虫卵,今年当是虫害会少上一些,二来冰雪消融下,这土地肥沃的紧,今年丰收在望。”

不待刘璋回话,庞羲插了一句嘴:“丰收是自然的,且不说今年年景好,其次明公征讨南中,所获耕牛、耕马不计其数,如今已经尽数发下到蜀郡百姓手中,有了牛马作为助力,今年开垦的土地都能翻上一番,这播种的土地多了,粮食自然是丰收的。”

“借诸君的吉言了。”刘璋望着都江堰两岸见不到尽头的良田,像是看到了夏收时风吹麦浪的情形,以及凭借着这天府之国的资本,大军举旗北上征讨米贼张鲁的雄浑之势。

刘璋背手而立,默不作声的观赏了起了山川美景,同时在心里他默默的摒弃掉了一条政策:‘看来用不上屯田了。’

对于曹老板用来积蓄粮草,四处征战不用担心缺粮的大杀器-屯田制度,刘璋一直心有犹疑,没有什么强力的念头去推行屯田这项制度。

一来他所掌握的地盘是后世的蜀汉,蜀汉未曾推行过屯田,只是在汉中设置过督农的职位,用来征调军粮,另外就是诸葛武侯在渭水之滨推行过军屯,为了和司马懿那个老王八做长远的对抗。

考究后世蜀汉的政策,刘璋自觉没有多大的必要推行屯田,只依托现下征收税赋的制度,他想来是够用了。

二来屯田也不是好制度,说好听点叫屯田,说难听点就是国家农奴制。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接受农奴主的强制剥削,而曹魏的屯田客,一则被束缚在土地上,二则受到了强力的剥削,农奴和屯田客相比,几无差异。

另外比起东汉豪民苛待和剥削庶民:‘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豪民从庶民手里拿走了一半的收获。屯田客更是惨上一些:‘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没牛子的屯田客,要被曹老板拿走六成的收获。

不过曹魏时代屯田客虽然面黄肌瘦,衣服褴褛,但问题不大,还能喘口气,活的下去。等到司马家上台,整了一波用官牛的八二开,屯田客才真正活不下去了:‘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 ‘时代在退步。’刘璋一念至此,顿觉有些无语,历史上中州屯田客的待遇,那是一步一步的在下滑,分成从曹魏时期的六四开变成了司马家的八二开,敲骨吸髓都不足以贬损这种制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