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法正献计226(1 / 2)

法正神色有些落寞,整个人不太得劲,他原本打算献上南渡沔水,占据定军山的反客为主之计,解决刘璋眼下被阻挡在阳平关外的困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一鸣惊人,给刘璋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法正万万没有想到,他前面居于汉中多时,并同汉中的军司马李休交好,得以查探汉中山势地理情形,加之多少个深夜不曾安眠,一番搜肠刮肚下想出的计策,刘璋这边竟是也想到了,而且已经在落实进行中了。

“敢问使君,不知是何人给使君献上的南渡沔水、占据定军的计策。”法正问上了一句,他迫切的想知道究竟是何人给刘璋献上的计策,竟是快他一步,抢占了他的机会。

刘璋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言语也是意味深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刘璋这话说得对,但也不对,对的点在于献计之人的确就在他眼前,不对的点在于献计之人是历史上的这位眼前人,而不是现在的眼前人。

如果要问一声曹操是什么人指挥蜀兵击杀了他的白地将军夏侯渊,并在汉中让他无计可施,只得退兵而还,将汉中丢给刘备。曹操肯定会说是法正法孝直,他决计不会认为刘备有这个智商。

如果问上一句刘备汉中之战是谁指挥的,刘备不会有那么大的脸到处嚷嚷汉中之战是他指挥的,是他抓住机会派遣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只会说是他的小翅膀法正指挥的。

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上给刘备出谋划策,取下汉中的乃是法正。

因此刘璋没有直言是自己给出的谋略,而是故弄玄虚的道了一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只在心底把功劳推给了法正。

窃取了历史上法正出过的谋划,堵了一番眼前看上去有些心高气傲的法正后,刘璋有种捉弄历史人物的快意,也有一种在时空长河里独断万古的傲然。

对于刘璋所言近在眼前,法正自然而然的认为乃是刘璋自己想出来的谋划,而不是刘璋帐下之人给出来的,他不会去狐疑刘璋有窃取他人谋略的可能,毕竟这种事情很难遮掩的下来。

‘真乃聪明睿智之主。’法正在心底感叹了一声,拱手向着刘璋再赞叹了一句:“明公智谋,正不及也,正所言反客为主之计,同明公想的一样,亦是南渡沔水,占领定军山,居高临下,俯视汉中,令米贼张鲁惶惶不得终日,受制于我方……而不是和现在一般,敌军据守阳平,我军无计可施。”

“然也。”刘璋自知过犹不及,他不再继续扯着定军山的事情,而是掉头说起了一桩难处:“只是到时候大军南渡沔水,往定军山一动,动静可能会比较大,恐怕会被张卫、李休等人所遣斥候侦查到,说不得会让张鲁生出戒备之心,抢先派人据守定军山,和如今走马岭上的新阳平一样,成为我军的忧患。”

法正闻言脸上的落寞之色顷刻间消散,眼神直是发亮了起来,他的大脑急速的运转着,将他少时同他祖父‘玄德先生’法真学习到的各类兵法知识运用了起来,同时斟酌着接下来的应对之词。

不待须臾,法正眼神透亮,他站起身来,向着刘璋拱手而道:“使君,此易事尔。”

“哦,孝直可有何见教。”刘璋像是来了兴趣,身形微微前倾,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法正谦逊的露出了个微笑:“使君,见教不敢当,正不过是有一二点想法……其一,当令张卫、李休二人无暇外顾,专心专意的守城,并四散精骑,去猎杀张卫、李休所遣斥候,隔绝其耳目,让张卫、李休对我军动向一无所知。”

“若要令张卫、李休无暇外顾,专心专意守城,那就是需要加大攻城的力度,就现下而言,我已遣万人分作十队,每日日头升起,就轮换着攻打阳平关至日落,力度称得上极大了。”刘璋应了一句。

法正眸子精光湛湛,恍若星河流淌其中:“这只是白昼,夜间当是也让张卫、李休不得安眠……当可遣五百人的鼓吹队伍,夜间潜伏到阳平关前,每隔一二时辰就敲锣打鼓,做出想要夜袭的举动来,惊扰敌军……如此一来,张卫、李休白昼辛苦据守阳平关,晚上又不得安眠,精气自然是不足的,考虑事情就不够全面,就不能轻易察觉到我军的动向。”

“法君说的计策真是大妙,夜间袭扰,灯火晦暗,敌军担忧我军埋伏,当是不敢轻易外出,只能硬着头皮听我军鼓吹,我军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娄七一双招子放的很亮,他在巴郡跟着娄发混的时候,作为江湖中人,不免做一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当然,他这里主要是去劫富济贫,毕竟穷鬼才有几个钱,哪里比得上为富不仁的豪强一根腿毛。

而娄七劫富济贫时,往往是夜间趁着星月无光,缉捕盗贼的官兵不敢轻易出动时,痛痛快快的洗劫上一场。因此他对法正给出的夜间袭扰的计策十分的感同身受,看向法正的眼神像是看到了一个知己。

刘璋点了点头,他称赞了一声:“未料孝直虽是年少,但腹有良谋,身怀宇宙。”

接着刘璋示意法正继续讲下去,毕竟法正只是说了其一,他想知道其二乃至其三怎么讲。

法正缓缓道来:“其二,大军南渡沔水,当可分批次渡河,先遣一支精锐之师,昼夜奔袭,抢占定军山,而后结营立寨,据守于山头之上,等待我军大众前往接应……这样一来,渡河的队伍人就少了,动静也就小了,就算后面大众动身渡河时,被张卫、李休察觉到,但我军先锋已是占据了定军山,张鲁自然无可奈何,任由我军拿捏。”

“善。”刘璋抚掌赞叹了一句。

在刘璋的帐下,一等一的谋士是或缺的,如黄权、彭羕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智谋在怀,但是比起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的法正,还是稍稍逊上那么一筹。

而刘璋凭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在某些问题可能有直中准心的见解和判断,如现下攻打汉中,他知道去死磕阳平关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最正确的做法是拿下定军山,一刀砍向张鲁的脉门。

但以后天下的局势纷纷扰扰,刘璋自认他是没有这个智谋去搞定面临到的所有难题,正好需要法正这样的人物在身边为他筹画,为他提供最优雅和最完美的上策,而不是让他沦落到使用中策和下策。

听闻到刘璋称赞,这个时候法正的面色好看了很多,眉目间一股青年的英气蓬勃而发。 在想到一个人后,法正斟酌了片刻,拱手向刘璋接着禀告道:“使君,我有一个同郡之人,姓孟名达,字子敬,亦是心慕使君久已……眼下其人正在新阳平关内,只是碍于家小皆在汉中勉县,不得已同使君交锋,他日若是拿下汉中,还望使君宽恕其罪一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