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阳城27(1 / 1)

阳城,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与他的三个弟弟一起隐居在陕州夏阳山中的一个地方。他们发誓不结婚,只吃豆子、喝水,用草席和粗布被子,生活得很愉快,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后来遇到饥荒,他们隐藏起来,不和同乡来往,都去寻求食物。有时他们采集桑叶,研磨成粥;他们讨论诗书,从未中断。他们有一个年轻的仆人,名叫都儿,与主人同心协力,就像古代的管宁一样。同乡们尊敬他们,同情他们,送来的食物越来越丰富,但他们总是关门不收,把食物分给饥饿的鸟儿。后来同乡们偷偷让中间的人送来十几杯糠和核,他们才在地上吃。

后来,山东的诸侯听说他们的高尚品德,派使者送来五百匹丝绢。阳城坚决拒绝,使者接受命令,不能返回。阳城就把丝绢挂在屋角,从未打开过。不久,有一个有节操的人叫郑俶,迫于生计,寻求帮助,但没有人回应,于是他经过阳城的门前,去拜访他。郑俶面带忧愁,形容憔悴。

阳城留郑俶吃饭,十天后,询问郑俶的来历和憔悴的原因。郑俶详细地告诉了他。阳城说:“我对你的人品感到感激,我这里有一些诸侯的礼物,没有用处,就帮助你完成你儿子的终身大事吧。”

郑俶坚决推辞。阳城说:“如果你不是在胡说,为什么还要推辞呢?”

郑俶说:“君子既然施舍了不寻常的恩德,我希望在死后,为奴仆偿还这笔债务。”

于是郑俶离开了。后来,郑俶在东洛安葬父亲的事情结束后,拄着拐杖回到阳城,以履行之前的约定。阳城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没有其他牵挂,我们志同道合,一起学习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说要依赖对方呢?”

郑俶哭着说:“如果真是这样,我真是太幸运了!”

郑俶在阅读和记忆方面能力不强,一个月后,阳城让他吟诵《毛诗》,虽然他没有停止学习,但当阳城与他讨论时,他的理解能力却像水滴在石头上一样,没有效果。郑俶感到非常羞愧。阳城说:“你的学习能力和我弟弟相差甚远,难道这也是导致你这样的原因吗?现在我住的地方北边有一个高大的茅草斋,你可以自己在这里学习。”

郑俶非常高兴,立即搬到了那里。又过了一个多月,阳城去拜访他,讨论《国风》的内容,虽然郑俶更加努力,但最终还是无法与阳城进行有效的交流。阳城刚离开,还没走多远,郑俶就在梁下上吊自杀了。一个供膳食的童子看到后,惊慌地告诉了阳城。阳城痛哭失声,好像身体被撕裂一样。他命令都儿带着酒去祭奠郑俶,并且亲自写文章祭奠,自责自己不够聪明:“我虽然没有杀死郑俶,但郑俶却因为我而死!”

阳城脱下衣服,让仆人背着郑俶的遗体,都儿用竹鞭打了十五下,然后阳城穿着丧服,郑俶被安葬得非常隆重。从此以后,阳城被士大夫阶层所推崇。后来,他担任谏议大夫时,极力劝谏裴延龄不应该成为国相,他的言辞非常诚恳,被记录在唐史中。当他在江华都担任地方官时,每天煮一斛西米,做一大锅鱼羹,无论是天使还是穿着草衣的村民,都可以随意食用。他还放置了瓦罐和木勺,就像是在大道上摆设的酒坛一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