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进局21(1 / 2)

“巡检真是太学才子,高明啊!”火光下,弓箭手和乡勇们各自散去,心中暗暗赞叹。</p>

尽管只相处了半年多一点,金牛寨的大多数弓箭手和乡勇已经深深地接纳了这位年轻的巡检。他聪明,擅长赚钱,从不独占好处,而且懂得灵活变通。更令人赞赏的是,他还提升了大家在周围百姓心中的地位,让大家的社会形象一下子提高了不少。</p>

要知道,历来,当差役并不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百姓们害怕差役背后的官府,心里对他们个人却充满了轻视。即使每次弓箭手或乡勇的职位空缺,都会有人争破头去争取,但大家追求的只是那份收入和额外的好处,而非职业本身的尊严。甚至有些自称为耕读世家的大家族里,生活无忧的族长和长辈们会对担任差役的年轻一辈冷眼相待,好像他们损害了整个家族的声誉一样。</p>

不过,近几个月,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新来的齐巡检用各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了那些琐碎的纠纷,如找牛、找羊、打野猪、掏狼窝等事情,周围的百姓对金牛寨的弓箭手和乡勇的态度明显变得热情多了。以前,百姓们见到他们就像躲避瘟疫,现在虽然还是不太愿意接触,但至少不会那么急于避开。有时面对面相遇,他们还会给出一些微笑。</p>

尤其是齐巡检的才子名声传播开来后,百姓们对弓箭手和乡勇的态度更是提升了一个层次。尽管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齐巡检的喜爱而波及到他们,但仍然显着地提高了这些“乌”(差役)的社会地位。就连那些自封为耕读传家的大家族,对那些因生活所迫去金牛寨担任差役和乡勇的年轻一辈,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p>

例如,有时族中长辈举办寿宴,过去那些被另眼相看,只能自己坐在门口的差役,现在也有机会被族长叫到身边坐下交谈。虽然大多数时候,族长问的还是关于金牛寨那位才情出众、“背景”据说也很硬的齐巡检,而且常常叫错差役的名字。但又有哪个年轻人会拒绝在家族聚会上靠近核心位置,受到族长和长辈的关注呢?况且,并非所有族中的长辈都那么视力模糊。</p>

有些家族的长辈眼光更长远,他们认为能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才子,不会永远困在偏远之地。一个能在太学上舍读书,还有位神通广大的师兄的才子,肯定不会一辈子只做个九品巡检。万一哪天齐巡检飞黄腾达,当上了县令、知州、通判,甚至是转运使,他身边总会需要几个得力的亲信。说不定自家的晚辈哪天就会跟着齐巡检一起转运,鸡犬升天... ...</p>

与其等到以后才去和晚辈缓和关系,扯上亲戚的情分。</p>

还不如现在就开始像个真正的亲戚那样相处。</p>

反正就是说几句好话,露几个笑容,或者在饭桌上多添一副碗筷,就算最后发现自己看错了人,作为长辈也没什么实质性的损失。</p>

人情的冷暖,大概就是这样。</p>

冷的时候,看得见它的冷漠。</p>

暖的时候,能用内心清晰地感受到。</p>

弓箭手和乡勇们察觉到周围人对他们态度的转变,自然会思考原因。</p>

越思考源头,就越发现像齐巡检这样做事得体、待人诚恳,还能带手下兄弟一起赚钱的上司,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第二个。</p>

同时,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家一些长辈的推测,齐巡检不会在金牛寨待太久,很快就会平步青云。</p>

因此,即便在金牛寨里有人和巡检不是一条心,他们也不希望看到齐凌在晋升前陷入什么麻烦中。</p>

今晚,当他们听说齐凌选择假装失明,心中的敬佩之余,还有一种莫名的宽慰:“这样也好,这样大家都不用为难!”</p>

然而,王武、牛巨等人还没来得及完全松口气,</p>

窗户在火光的映照下突然打开,齐凌巡检的声音再次从屋里传出:“张帆,你去盘点库存,把最近半年查处的私盐全都找人搬去巡检所的大堂!”</p>

“王武,你去张家庄招募百姓救火。今晚参与救火的人,每人发两斤精盐。火灭后立即兑现!”</p>

“牛巨,你快骑马去县衙报信,如实报告你看到的情况!”</p>

“杨威、刘鸿,你们俩分头骑马去窦家堡、周家庄、李家寨、刘家窑招募人手,同样的条件,每人两斤精盐。让大家带上水桶和扁担,到三十里外的火点周围集合,等待调度!”</p>

“许蔷……”</p>

“贾良……”</p>

还没等大家劝阻,命令如流水般一个接一个从窗户里传出。</p>

“这……”牛巨、王武、张帆等人带着不同的情绪应答,转头看向窗户。</p>

借着火光,他们看见了一张苍白的脸。</p>

苍白得像大病初愈,嘴唇和眼角却带着明显的黑眼圈。</p>

头发和鬓角湿漉漉的,像是刚从河里游泳回来。</p>

原本挺拔高大的身躯突然变得有些驼背,明亮的眼睛如今布满了血丝。</p>

“愣着干什么?听清楚了就快去!”齐凌知道自己现在的样子一定很狼狈,也知道突然改变计划会让手下人感到困惑。</p>

但他无法解释原因,只能绷紧脸庞,大声下达命令。</p>

这半年多逐渐积累起来的威望,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证明。</p>

尽管内心充满疑惑、犹豫甚至反抗,但当弓箭手和乡勇们察觉到齐凌语气中的愤怒,他们立即齐声回答:“是!”然后,他们小跑着分头去执行命令。</p>

三十多里的山路确实遥远。</p>

等他们赶到,该烧的东西可能早已化为灰烬。</p>

巡查召集了附近十里八乡的人一起去灭火,虽然代价高昂,但也相当于给兄弟们找到了几百个同伴。</p>

不管粮草库那边发生了什么,也不可能让成百上千的救援者同时陷入困境。</p>

(注:困境是指被牵扯进诬告中。)</p>

此时此刻,齐凌无暇顾及手下兄弟们的感受。</p>

他一边迅速换衣服,一边咬着牙弯腰对自己胸口说:“记住,只有这一次,绝不会有第二次。而且,你不能干预我具体怎么做。否则,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p>

心脏部位没有回应,但疼痛减轻到他能忍受的程度。</p>

齐凌感到非常屈辱,却无可奈何。</p>

他明白,如果在战乱年代,自己成为俘虏,肯定熬不过第一次酷刑就会叛变。</p>

就像刚才,他咬牙坚持,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那种刀割般的心痛。</p>

所谓仅此一次,下不为例,只是给他找个台阶下。</p>

所谓不能干预他具体做法,更是多余。</p>

他已向“残魂”低头求和,后者还会在乎他用什么方式履行承诺吗?</p>

他的心脏受“残魂”控制,如果今晚偷懒,后者自然有办法再次让他痛苦不堪。</p>

......</p>

弓箭手和乡勇们行动迅速。</p>

半年来,从走私贩子那里没收的私盐,在一炷香的时间内,就被抬到了齐凌平时审案的大堂上。</p>

这些盐都是顶级的凌盐,洁白如雪,细腻如砂糖。</p>

平时,弓箭手和乡勇们哪怕洒落一点都会心疼地皱眉。</p>

今晚过后,还不知道能剩下多少!</p>

有句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p>

更何况,很多乡亲热情肠,他们需要的不是奖励,而是一个领头人。</p>

随着王武、杨威、刘鸿等弓箭手骑着骏马,举着灯笼,高声宣布齐巡查给出的救火赏金,临近金牛寨的几个村庄里,原本因火光惊醒、犹豫是否去救火的百姓立刻有了动力,纷纷拿起工具,跟随王武等人向马后出发。</p> 通往永兴军路第四粮草库所在的牛头山方向,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空。</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