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法诀扩散103(1 / 2)

古人云:人之通病,在好为人师。然而,在齐凌看来,教授他人修真之道倒颇有成就感……

当门下弟子各个智慧出众,求道之心炽烈,且从未质疑师尊传授之理是否无误之时,此种情境,犹如置身于羽化登仙之境。然而,临近齐凌居所的戍卫营地将领们近来却并未感受到这种惬意。

不仅帐篷内时不时传出的各种奇异响动,扰乱了他们的清心静思;空中突如其来的灯笼、灵火、木矢石弹,亦使人头疼不已。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不时炸响的爆裂之声,如同妖兽怒吼般刺耳。

无论是在计算修炼资源的文书,还是正研习阵法战策的武者,每当突闻一声雷霆般的轰鸣,紧接着发现手中的茶盏烛台因震动而摇摆不定,都会瞬间紧张得汗毛直竖。

等到他们好不容易恢复过来,方才正在进行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能从头再来。若是那些扰人视听的现象每日定时出现,众人或许还能设法避让。偏巧齐凌此举并无规律可循,往往是出其不意地发作,令人防不胜防。

起初,有些文书向李继和诉苦,却被这位老谋深算之人以玩笑话敷衍过去。不久之后,又有一位武将向李继和抗议,但这位智者仅是皱着眉头,硬生生将其不满压下。

终于,连李继和也无法忍受这种情况,亲自前往齐凌的帐篷附近查探,想看看齐凌究竟在这几日里,教授了他的侄儿和亲子何种离奇法术。

当他目睹齐凌指导着自家侄儿、亲子以及窦沙,仅凭几段木柴和草索结成的简陋机关,便将一颗足有西瓜大小的石头投掷出三四十丈之外时,李继和顿时改变了主意。

当下下令,所有距齐凌帐篷百步以内的营帐,除去自家帅帐外,尽数迁移。并增补规定,今后驻扎营地,皆须以此为准则。

即齐凌一家人的居处,应紧邻李继和的中军大帐。而大帐周围百步之内,除齐凌的居室外,不得再有任何其他营帐设立。

“多谢世叔成全!”齐凌对于李继和突如其来赠予的参军头衔并不在意,但对于他主动为自己腾出一片足以容纳各种试验的空间,内心充满了感激。

齐凌深知自家情况,如今他在修行世界的理科知识已退化至与二十一世纪初中毕业生相仿,除了数学之外,很难传授窦沙、李昭亮等人太多的抽象理论知识。

目前他能教给窦沙、李昭亮等人最多的,便是各类物理、法力现象的实证演示及其实用应用。如运用杠杆法则抛掷石块,借助滑轮原理吊运重物,以及利用压力法则引导水流或砂粒等等。此类实验确实需要广阔的空间,远非帐篷内部狭小之地所能承载。

另外,移走周边的帐篷,也能有效避免在实验过程中误伤他人。

毕竟他这位身为师父的也只是略有涉猎于修炼之道,更别提那些仅从他那里学到些皮毛的弟子们,能精准驾驭各种灵材法宝的操控之法了。

“贤侄无需拘礼!你愿将修行心得悉数传授于我,老夫才是应当致以感激之人!”仿佛早已预见般,对于齐凌突如其来的尊称自己为修道顾问一事,李继和并未表现出丝毫介怀,而是微笑着挥手示意。

恰逢此刻,李昭亮、李昭逊与窦沙三位弟子已然完成了由木头和特殊法绳捆绑而成的奇特法阵装置的调试,并前来请求齐凌予以审查指导。齐凌便随之走去,仔细观摩了全程调试过程,随后更是推开自家修为尚浅的儿子,亲自启动了控制那法阵上抛石机的秘法机关。

“呼!”随着机关发动,积蓄已久的力量瞬间爆发,那抛石机犹如猛兽咆哮般弹起,将一枚如西瓜大小的灵石迅猛掷向高空。

这一次,由于角度调整得恰到好处,那枚灵石飞行足有六十丈之遥,方才轰然坠落,激起漫天尘土。

“此物较之普通的灵石炮更有优势,其关键在于便于拆解且重量轻盈。”李继和紧锁眉头,反复审视着法阵装置的结构和所用材料,内行地点了点头,“传统灵石炮虽能攻击至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丈的距离,但其重量却是此物的数百倍。若这法阵能经工匠加以放大,使得灵石投掷距离突破百丈,将来战场上便无须劳师动众去采集木材、铸造灵石炮了!”

“前辈所言极是,其实原理相通,只是此物增添了弹性储力秘术与可调节配重的法器篮。”齐凌并未藏私,手指指向前方由竹篮与白蜡木炼制的抛石机臂,淡然一笑,“将其放大并无不可。若选用适宜的材料,并确保炼制技艺精湛,最终成品应能使五十斤重的灵石投掷至三百丈之外。”

“竟有如此远距?”李继和惊讶之下不禁失声追问。

“保守估计至少能达两百丈,若是条件更为优越,则有望达到四百丈以上。”齐凌思索片刻,回想起往昔影片中所示的扭矩式抛石车,低声道,“然而晚辈尚未亲证其效,所以成败犹未可知。”

“倘若能达到两百丈之距,老夫定当亲自向朝廷为贤侄请功。自此往后,只要你没有触犯修炼界的禁忌,大宋之内无人胆敢对你出手!”李继和一把抓住齐凌的手臂,兴奋与紧张之情使其老脸涨红如潮。

大宋军中早已配备有抛石车,李继和年少时随父兄远征南唐,对此类攻城利器砸破城墙的场景记忆犹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