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往昔恩怨146(1 / 2)

“什么?在哪里发生的?刺客有多少人?当地的府尹和兵马统领是谁?”赵恒心弦紧绷,尽力保持冷静,低沉发问。

刘娥对他怀有近乎虔诚的敬仰,此刻,他不仅是大宋的国王,也是她的夫君。因此,无论面临多大的危机,他都要坚强面对。

刘成珪立刻察觉到自己的失态,迅速调整思绪,一一报告:“开封府左军巡使张文恭在京东东路治所凌州城门外遇刺。”

“凌州府尹名为吴谦,乃翰林出身。兵马统领许文运,在协助已故的鲁王曹彬平定南唐时,立下赫赫战功!”

“刺客的具体人数尚不明朗,据皇城司派遣至硫磺产地的宦官密报,应有百人以上。但皇城司的情报未必准确,确切情况还需等待飞龙司的密报和地方官员的奏折来验证。”

“这些贼人竟敢如此放肆!”赵恒咬牙切齿,低声咒骂。心跳如雷鸣,脸色铁青如冬日松针。

刺客竟潜伏于暗处!他们杀害了前往查案的开封府左军巡使,阻挠他揭示那狡猾的纯阳教究竟有何阴谋诡计!若他再派遣人手追查,恐怕牺牲的不再只是一个五品军巡使,而是京东东路所有忠诚于朝廷的官员。

届时,京东东路必将陷入一片混乱……突然,一股温软的力量从右手传来,是刘娥,轻轻地握住了他的手。

赵恒的心跳如古老的鼓点,节奏渐缓,与此同时,一股雄浑的勇气在胸腔内悄然升腾。

尽管他自小未曾踏出过魔法之城汴梁,但他毕竟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侄儿,太宗皇帝赵光义的亲子!

若是被这群来历不明的暗影刺客吓破了胆,那他不仅颜面尽失,还会玷污伯父与父亲的英明!

因此,无论是出于个人荣誉,还是国家大义,他都不能流露出丝毫怯懦。必须派遣重臣,以迅疾如风的速度赶往京东东路,让那些刺客及其幕后黑手血溅五步!

想到此,他毅然决然下令:“无需等待控鹤司的秘密情报和地方官府的报告,区别仅在于刺客的数量和张文恭遇袭的细节。难道他们会宣称刺杀从未发生,将张文恭完好无损地送回朕的面前?”

“微臣遵命!”右班都知刘成珪恭敬地鞠躬,随即低声道,“陛下,是否立即宣召吕蒙正和吕端两位重臣入宫?”

“不必!”赵恒大手一挥,坚决地说,“直接传达朕的旨意给寇准,让他立即将当前事务交接给新任的边疆安抚使王旦,然后火速前往凌州。具体的圣旨,待明日朝会结束后,朕再……嗯——”

话到一半,他突然停顿,陷入深思。

寇准英勇无畏,且行事果决,前往京东东路定能震慑宵小。但李皇太后通过刘娥之口给予的警示并未错,圣明太子不能仅依赖一位贤臣!

立志成为万古明君的赵恒,始终相信寇准的忠诚无二。然而,柴荣未曾怀疑过伯父赵匡胤,可柴荣离世后,赵匡胤便披上了“黄袍”。柴荣的子嗣,无一幸免于早逝的命运。

春风拂过,乍暖还寒,花瓣如飞舞的雪花纷纷扬扬。

见赵恒在下达命令时陷入沉思,右班都知刘成珪明智地闭紧双唇,静观其变,如同一尊静默的雕塑。

侍奉过大宋三位皇帝,他之所以至今安然无恙,不是因为聪明,而是懂得何时该保持沉默。

皇帝不愿事事依赖寇准,这一点刘成珪心知肚明。作为旁观者,他也认为皇帝的做法并无不妥。

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

寇准虽忠诚,但权势过大或过于倚重,对双方都非好事。刘成珪见过太多因猜忌而起的君臣恩怨。

远的不说,近的,如死后被封为忠武的齐重赟。他曾是太祖皇帝的挚友,太祖不愿亲为之事,几乎都交付于他。然而,最终他险些丧生于太祖的剑下,幸亏赵普关键时刻的一句话,才让他幸免于难……

比如,齐重赟的弟弟齐重贵,那位曾在血色高粱河之战中,以身躯为帝皇泰坦抵挡利箭的勇士。然而,世事难料,泰坦晚年,他竟成了最让人心悬的人之一。幸亏他洞察先机,适时交出了神殿卫队的指挥权,得以退隐田园,安度余生。 “传达吾旨,参知政事王钦若,兼领京畿东西巡检安抚使,速往灵州,彻查张文恭遭魔裔刺杀一案。他接旨后,即刻启程,正式诏书待明日朝会后再补。”赵恒的声音,恍如幽灵般回荡,打断了他的沉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