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向深空(1 / 1)

125年前,在沙漠深处,这个世界上第一枚核弹成功爆炸,标志着人类进入核能时代,同时也打开了一个被宇宙尘封的潘多拉魔盒,“威慑平衡”纪元拉开序幕。毁灭的阴影笼罩所有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长久的“和平”。核大国之间不再之间爆发战争,冷战、科技战、文化战、经济战成为了为大国之间新的斗争方式。科技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世界人类的进一步交流,极致的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让人们忘记“威慑平衡”的存在。然而,科技的发展使得这种“威慑平衡”更加尖锐和脆弱,危机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缓缓酝酿。

113年前,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太空时代,同时也意味着“威慑平衡”在新的领域太空展开。仅在四年后,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进行,人类第一次踏足这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它不属于人类,甚至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地球生物,人类甚至无法在那里自主生活,但是那里无限广阔。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虽然人类向那里发射了各种各样的卫星,甚至发射了可以常驻人类生活的空间站,但是对于整个太空探索事业来说却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地球上仿佛有一根巨大的锁链锁住了人类自身,几十年的时间,人类费了很大的力气,却只能在地球周围转悠,并且每次也只能上去几个人......

2040年至2050年这十年间,人类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常温超导技术和石墨烯工业生产技术等各国长期重点投入的科研项目相继获得突破。科技的重大进步,促使社会的生产生活、娱乐方式以及军事武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控核聚变给人类带来了近乎无限的能源,常温超导则大大增强了人类对于能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太空技术的进步。

2051年,东极国的一处秘密试验基地内,世界上第一台环型粒子发动机试车成功,这翻开了全人类宇宙探索新的一页。在过去,进入太空必须依赖火箭,而火箭采用的是化石燃料,比冲极低,上千吨的火箭,绝大部分都是燃料,有效载荷只有几十吨,大部分的能量都浪费在抵消燃料自身的重量上,燃料的实际利用效率极低,人类进出太空的限制很多,也无法走远,而影响着一切的关键因素就是燃料燃料时的喷流速度,即比冲(m/s),化石燃料火箭的燃烧时的喷流速度最高只能达到5000m/s左右。

环型粒子发动机基于20世纪便诞生的环形粒子加速器发展而来,利用恒定的偏转磁场引导带电粒子偏转,利用电场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粒子在磁场内进行环形运动,每次经过电场都会进行一次加速,电场相对环形圆盘对称且反向,使得电场加速粒子时的旋转力相互抵消,粒子在电场持续加速下理论上最终能够接近光速。环形粒子发动机为了达到足够高的推力,它的粒子浓度要远高于粒子加速器。为了降低高速粒子从磁场中逸散时对于发动机结构的冲击,以及降低高能粒子的辐射,最终东极国的科研人员将环形粒子发动机的粒子喷射速度设计在光速的十分之一左右,即30000km/s左右。即使如此,这也意味着环形粒子发动机的效率是传统火箭发动机的6000倍以上。

新型航天发动机的出现,使得探索太空的方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大国纷纷放弃原本主要通过火箭进出太空的方案,转而利用新型的环形粒子发动机来建造更大型的、可重复使用的空天运载器。新型的空天运载器,单位体积的推力并不像传统火箭那么大,但是它却可以凭借少量的聚变燃料来提供持续的推力,并且能够通过调节环形粒子发动机的粒子注入速度来线性调节发动机的推力。这意味空天运载器不再需要遵循第一宇宙速度,只要空天运载器能够提供1G以上的推力来抵消地球重力影响,空天运载器可以以任意速度和任意方向进入太空,无需计算复杂的发射轨道,然后通过精准的发射流程来将物体送入指定的太空轨道。新型的空天运载器的续航能力也非常强大,普通的一次燃料加注,便可进行半年以上的深空航行,如果携带的足够的聚变燃料和生存物资的话,理论上可以到达太阳系内任意一个地方。

新型航天器的出现带来太空探索革命的同时,对于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技术必然带来军事方面的新变革,并且这种变革还要领先其他方面出现。这一次的军事变革的具体体现就是空天战舰的出现,空天战舰是在新型空天运载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军事装备。它能够同时满足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的作战需求,既能够执行对地、对海的打击任务,也能够进行空域作战,更关键的是能够在太空中与其他空天战舰进行作战。其强大的武器系统、强悍的防御能力、超远的航行能力,使其不仅成为各大国太空霸权的象征,也是人类太空探索的先遣队,只有拥有空天战舰的国家才真正拥有对太空的主导权。空天战舰也取代了航空母舰和洲际导弹成为了各大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武器。

空天战舰以环形粒子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尾部有大型的环形发动机作为主推进发动机,周身分布有小型辅助环形发动机用于调整战舰的姿态,在宇宙中航行时,如果处于非作战状态,战舰可以通过辅助发动机提供旋转推力,实现战舰围绕战舰中轴线旋转以模拟重力,让舰员可以如同在地面上一样自由活动。空天战舰自身覆盖有厚重的复合装甲,等效装甲厚度接近1000毫米均质钢,不仅可以有效防御来袭的各种弹药,也可以防御太空中各种高速运动的小型陨石,并且在装甲层中设计有自动修复层,当装甲被击穿后,修复层中不同区域存储的胶水会混合并迅速凝固,填充击穿区域,隔绝战舰内外,避免战舰失压。

在宇宙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要远超于在大气层内,而且战舰为作战而设计,不可能像以往的航天器只通过改变轨道来躲避来袭物体,因此战舰的防御的设计极为重要。空天战舰的外形设计理念更像坦克的防御设计,战舰整体采用光滑曲面或者光滑棱面的设计,这样当来袭目标碰撞战舰装甲时,可以通过稍微调整战舰角度,使得来袭目标以更大的入射角度碰撞战舰装甲,这样会使战舰装甲的等效厚度更高,来袭目标更容易被装甲弹开形成跳弹。战舰上的各种武器平时都保护在装甲下方,只有作战时才会从装甲下方升起,这也是在为了保护舰载武器在平时的宇宙航行中不会被高速陨石所摧毁。

在宇宙中作战,没有上下左右的区分,攻击可能来自任何一个方向,同时战舰也需要具备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动攻击的能力,并且空天战舰还需要兼顾在大气层内航行时降低大气阻力,因此空天战舰的外形设计看起来非常整洁,而且往往采用梭形或者多面棱形,并且舰身修长,舰首呈流线型,满足超高速气体动力学。

在空天战舰产生的年代,电磁武器和激光关武器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了,电磁炮摆脱传统火炮依赖炸药爆炸来产生瞬间推力的发射方式,转而采用电磁线圈来给炮弹提供初始动能,使得炮弹发射速度上限摆脱了对于炮管材料的限制,也使得炮弹发射灵活性更高,同一门电磁炮,可以以不同的速度发射各不同口径的弹药,并且电磁炮弹的存储只需存储弹头,无需存储发射药,这使得使用电磁炮的作战单位大大避免了被敌方炮火击中引发弹药殉爆的可能性。激光武器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其作战局限性极大,在大气层内极其容易受到大气粒子的散射作用,导致其作战效能大大降低,同时激光武器的功率上限受限于发光元件的负载限制,往往只能攻击没有搭载装甲的轻目标,但是其优秀的攻击指向性和反应速度,使其在拦截来袭的炮弹、导弹和飞机时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空天战舰上,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都被作为主要武器而装备,空天战舰上往往装备有三种电磁武器,电磁主炮、电磁副炮和电磁导弹发射器,电磁主炮用于远程投送电磁炮弹,电磁导弹发射器用于发射舰载导弹,赋予其更高的初始矢量速度,而电磁副炮往往用于近程拦截。空天战舰上搭载的激光武器有激光主炮和激光副炮,激光主炮用于远程拦截、而激光副炮则负责中近程拦截。

在太空中作战,双方的交战距离往往在几万公里,同时双方战舰和攻击弹药的运动速度也在每秒数公里甚至更高,因此空天战舰要是想要进行太空作战,一双“火眼金睛”必不可少,而这便是空天战舰的舰载雷达。空天战舰的舰载雷达,是真正的工业明珠。

空天战舰的舰载雷达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波段雷达,数千平方米的雷达阵面分布在战舰周身的不同位置,确保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扫描战舰周围的三维空间情况,每一面雷达都由上万个雷达阵列组成,每一个雷达阵列可以在雷达波段范围任意调整电磁波发射频率,通过控制不同雷达阵列的电磁波频率,使得雷达可以同时实现通讯、预警、火控、电磁干扰等功能。

空天战舰的舰载雷达由战舰的核聚变反应堆供能,是全舰除去动力系统外最大的耗能部件,得益于战舰充足的电能供应,雷达的功率远超以往所用的雷达,可以在太空中对数万公里外的目标进行火控锁定,并且能够同时跟踪数千个来袭目标。空天战舰除了雷达之外,空天战舰还搭载有数个高性能的空间望远镜,作为对舰载雷达的补充。空天战舰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为璀璨的科技结晶,是近乎全部科学技术和工业产业共同配合的全系统产物,只有掌握人类完整的科技树和工业门类的国家才能造出它。

自从2051年第一台环形粒子发动机出现,仅在4年后,第一艘空天战舰便正式服役。新的颠覆性武器的出现,让“威慑平衡”的局面出现松动,全世界范围的太空竞赛和军事竞赛也随之拉开序幕。仅仅15年后,全世界范围的空天战舰数量便从1艘增加到了16艘,并且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