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倚槛苍茫千古事,过江多少六朝山(1 / 2)

开篇词:

望断山川,寻联路上,踏遍江南。镇江明月夜,伊书震撼,笔锋如剑,意态飒然。又至安庆,大观峰下,倚槛苍茫思渺间。心潮起,慨古今兴替,壮志难谙。联坛妙句相传,引无数骚人思绪牵。看行宫古韵,石钟留史,谯楼遗迹,往事绵绵。墨客神游,诗魂飞动,千古风流话未阑。今朝醉,对江山胜景,再赋新篇。

【诗翁话联】

诗翁踏上了苏皖寻联之旅梦。在江苏镇江的金山明月亭前,诗翁凝视着那副气势磅礴的对联:

月明如昼;

江流有声。

这是清代书法家、知府伊秉绶的墨宝。感受到伊秉绶的书法造诣和对联的韵味,诗翁不禁赞叹道:“伊知府,您以成语点缀,真乃雄壮杰出之作!”

伊秉绶的影子在月光下微微显现,他含笑回应:“诗翁兄谬赞了。当年我游历金山,被明月与江流的美景所触动,才得此佳句。能与你这样的才子共赏,实乃幸事。”

诗翁又行至皇帝行宫前,一副略显神秘的对联映入眼帘:

江澄万顷净如练;

峰峙一拳高入云。

他思索片刻,对那位佚名作者表达了敬意:“此联虽未署名,但江水的清澈与山峰的峻峭展现得淋漓尽致,实乃佳作。”

那佚名作者的影子轻轻一笑,道:“多谢诗翁兄赞赏。我虽名不见经传,但对江山美景的热爱让我留下了这幅对联。能与你共鸣,吾心甚慰。”

再行至江天一览亭时,诗翁遇见了清代文人潘伟如的影子。他指着亭上的对联:

天镜照晴空,李白乍来又坡老;

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对彭郎。

笑道:“潘兄真乃妙笔生花之人也!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潘伟如拱手施礼道:“多谢诗翁兄谬赞。当年我游历此地,被江山美景所吸引,才思泉涌而得此佳句。能与君共赏此景此联,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诗翁的江苏之行告一段落后,他又来到了安徽安庆的大观亭。清代文人陶潭所题的对联让他陷入了沉思: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他轻叹一声道:“陶兄此联以苍茫的气势展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陶潭的影子在旁微微点头:“诗翁兄所言甚是。当年我站在大观亭中远眺如画江山美景时,心中涌起了对历史的无限感慨,才得此佳句。”

最后,诗翁来到了安徽凤阳的谯楼前,与清代文人武进胡君复展开了对话。他指着楼前的对联:

王孙不归,芳草何曾歇;

城郭犹是,白云无尽时。

赞叹道:“胡兄此联引人深思历史变迁与文化的传承之道。虽未直言,却让人在俯仰之间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胡君复微微一笑,说道:“多谢诗翁兄赞赏。这副对联正是我对历史与文化的一种追问和思考。能与你这样的才子共同探讨,实乃我之幸也。”

这场与古今才子的对话,让诗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对联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厚重。他相信,这些对联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瑰宝。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他的寻联之旅,探索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和秘密,与更多才子佳人共话江山美景。

校对:

【墨韵悟联】

其一

上联:月明如昼;

下联:江流有声。

对联译语:

上联: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下联:江水流动发出声响。

对联赏析:

此联以简练的笔触,巧妙地捕捉了自然之美的精髓。

上联“月明如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月光的皎洁与明亮比作白昼,这不仅凸显了月光的亮度,更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冲击力,使人仿佛能见到那银辉洒落、如同白昼般的夜晚。

下联“江流有声”,则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江水持续不断的流动声,像是大自然的低语,又像是岁月的歌声,为静谧的夜晚增添了一份动态与生机。江流的低吟不仅为静夜增添了一抹生动,更为整个画面注入了活力与深度。

整体来看,这副对联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绘,营造出一个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月夜江景。读者在阅读这副对联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明亮的月光和江流的潺潺声,从而在心中构建起一幅美丽的月夜江景图。

其二

上联:江澄万顷净如练;

下联:峰峙一拳高入云。

对联译语:

上联:江水清澈,万顷碧波宛如白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