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口臭(1 / 2)

“首辅,去岁四川、湖广秋粮尚未押解入京,马上就要征收春税了,不能再拖了。”

户部尚书杨潭唤醒杨廷和:“前年宁王叛乱,朝廷斥巨资平叛,万岁南巡,掏空了国库。”

“去岁黄河决堤,冲毁运河,天灾不断。”

“今春萧山地震、铅山大水,处处要钱。”

“户部仓库早已入不敷出。”

“可两地秋粮截留在南京,无法运转入京,请您务必想办法转运。”

杨潭是中立派,安静做事,不参与党争,所以他存在感很低,杨廷和也一直不将他放在眼里。

此刻被杨潭唤醒,杨廷和目光一闪:“运河之事,是国之大事,要慎之又慎。”

“相国,下官只说转运秋税……”

杨潭转变称呼,杨廷和喜欢相国这个古称,他有意迎合。

杨廷和挥手打断:“北方运河段枯竭,如何转运?粮食问题,本质就是运输问题,就是运河问题。”

杨潭脸色微变,杨廷和简单问题复杂化,就是不想转运秋税入京。

运河,关乎明王朝的国运。

年年修年年决堤,年年出问题。

关键这是个烫手山芋,朝堂上没人愿意提起。

所谓运河改革,向来是隔靴搔痒,应付了事罢了。

至于秋粮入京,杨潭清楚,北方粮价不涨,南粮是不会入京的。

这里面涉及到巨额利益。

再说了,这秋粮真的在南京仓库吗?

可户部真的拿不出钱财了。

三大殿重修后,后续工程工部开出4.2万两银子的报价,前日您又应准了。

今日工部尚书李鐩亲自来户部催钱,户部真的拿不出来了!

杨潭慢慢低下头:“相国说的是。”

杨廷和最满意杨潭的一点,就是恭顺、听话。

轻轻点头:“大司农心忧民生,乃朝中楷模,本首辅会责令漕运总督,催促秋粮入京。”

杨潭明知不是杨廷和所说这般,却不敢辩驳。

因为杨廷和不喜欢任何人违背他的意思。

其实,杨潭变成唯唯诺诺,是因为前任户部尚书韩文,被搞得太惨了。

他朝中没有坚硬靠山,又没有极为显著的本事,所以他只想随波逐流,安稳致仕便皆大欢喜了。

只是,心中尚有几分书生气,想为民间做点实事,可政治场中,不做事难,做事更难。

杨潭垂下头,恨不得将脑袋塞进官袍里去。

杨廷和不屑于针对他,大势未成时,杨潭不受他拉拢,功成名就切分利益时想来分一杯羹,被他赶出门去。

之所以杨潭能担任户部尚书,因为朝中争斗厉害,大司农的宝座竞争激烈,反而便宜了朝中无人的杨潭。

他做事妥帖,也不争功。

虽不站队,却不会干扰杨廷和的政令。

所以就让他先坐三年。

不过,很快他就要被赶走了。

到了政治利益重新分配的时候了,杨潭肯定分不到一杯羹的,杨廷和心思纷乱,无暇想得太久远。

熟悉杨廷和的毛澄,发现杨廷和不对劲。

杨廷和虽然性格尖锐,喜欢一言而定,但很少在公开场合暴露真性情,只有他心乱的时候,才会将真心话讲出口。

此刻的杨廷和,心乱了!

因为豹房?

毛澄也纳闷,豹房怎么忽然没声音了呢?皇帝又在搞什么幺蛾子?

在豹房外焦急等待的张永和魏彬,汗如雨注,等待了一个时辰,腹中饥饿,嘴里干渴,却没心思吃喝。

魏彬坐不住轿子,在豹房门口来回踱步。

心中恐惧之感越来越浓郁,真想冲进去和皇爷托底,是死是活,听天由命吧,等死的滋味实在太煎熬了。

刚到辰时,朱厚照慢慢睁开眼睛,精神好了很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