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山下事,山上事(1 / 2)

常又一行人出了浦安村后便一直向着东北方行去。

最开始的三五日常又和白裕常常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携手而行。

山野间,路遇山间的梅花常又便会采下几朵,编成花环为白裕带上。

到了集市之上夫妻二人便会常常进入一些裁缝店,或是胭脂水粉店驻足观望,或是上手尝试,二人的间浓情蜜意让身为老道士的叔山无趾感到无措,也无奈,更有些尴尬。

因此叔山无趾这些时日只是远远的跟随,不过对于他们这类人而言这段距离和面对面也没什么区别。

直到某一天,白裕似乎察觉到了这样做有些不妥,毕竟身旁还有一位道门的高公,常又也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忙去寻叔山无趾,低声赔不是,嘴里一直念叨着“见笑了,见笑了”,“有辱斯文”之类的话。

叔山无趾表示理解,毕竟他们看起来还很年轻,感情也很好,这是好事,理应祝贺。

叔山无趾低笑着开口:“嘿嘿,想当年两位先生大婚之时老道有事耽误了,未能到场亲自祝贺,如今观二位情谊简直胜过当年哪。”

白裕笑着柔声说:“是啊,一转眼已是百年多的光阴了,我和师弟还真是从未吵闹过呢。”

闻言常又也是微微一笑。

此后,三人同行,时长坐而论道谈天说地。似是许久不见的知己友人,欢谈达旦是常有的事。

世界就那么大,但凡是路总会有走完的那一天。

启国的都城建立于前朝都城之上,当今陛下为了还利于民,下令将前朝都城内一些奢华的建筑全部拆除,而且是百姓自由拆除,期间落下的金银碎玉,名贵木料全部归于民间百姓,官员不得染指。

所以此时的都城显得有些破败陈旧。

百姓们跪谢天恩浩荡的的同时,纷纷冲入那些前朝颇有名望却并无根基的官员望族的府邸之内,开始奉命行事。

百姓得了好处就开始拥戴皇帝,皇帝和开国功臣们乐见其成,但天下事总不可能做到人尽皆满意。

皇帝的这一举动无疑触及了一些门阀士族的利益,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因为这个皇帝和其他的皇帝不同,他的登基靠的可能不是都城之外青山之上那座学宫的意思。

这让他们有些害怕,于是便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安静的看着,有时候还会因为忌惮而不得不配合。

“唉,变化真是大啊!这样来看,此时的都城还不如前朝的辽安城啊!”常又感慨的说。

叔山无趾嘿嘿笑道:“那还需要二位先生多多花费些心思,为了天下百姓嘛。”

白裕接着话茬:“为了天下百姓?我们连修身齐家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

叔山无趾看着这座都城轻声开口:“唉,二位先生这是何必呢?众生就如同蝼蚁,纵使有些蚂蚁长出翅膀可以飞翔,但终究也是蚂蚁啊!”

常又摇着头:“没经历过绝望总归会有些希望。”

叔山无趾认真的看着两人:“那两位先生随我入城上山?”

白裕也看着叔山无趾认真的说道:“山上定然是要去的,但终究是你打扰了我们一家的生活,这一路上师弟和我都很生气。”

叔山无趾闻言一路上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他开心的笑了,笑的很畅快。

边笑边对着常又二人作揖,嘴上连忙应和:“好好好,还请二位先生不吝赐教!此战过后,这件事的诸般因果与老道我再无瓜葛!”

常又回应:“理应如此。”

都城城门之前突兀的少了三个人,一对夫妻,一个老道士。只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并没有注意到。

三人出现在一处猩红色的空间里,瞬息间猩红色渐渐褪去,有草木凭空浮现,有鲜花泥土出现在地面,还有一座座道观显现出来那是破妄观,道观共有三十六座,大小不一以特殊的方法排列着,若是从高空观瞧便可发现,道观的排列正对应着先天八卦的卦象。

随着妄域的不断完善,这道观真如先天八卦图一般活了过来。叔山无趾正站在这副八卦图之上。

与此同时有朗朗读书声从远处传来,因为道观出现的同时一座书院于山间云雾之中若隐若现,透过云雾隐约可见书院正门的牌匾上刻着一幅娟秀的字——不惑书院。

书院坐落在小山上,山上有清泉,清泉出山流入山下,山下有农夫耕种,有孩童嬉戏。

山腰有学子背着书箧顺着山间小路向山顶行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