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2 / 2)

伊森暂时没有详细的计划,比较随性,好在是他经验丰富,在机场里换了不少人民币,兜里有钱,心里就不慌,他抬手看了一眼腕表,发现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八点了,于是说道:“找个酒店吧,外滩附近的。”

司机点点头,这路线他熟啊,不打表都能知道价格。

。。。。。

到了酒店门口,伊森下车,此行他就拎了一个帆布包,并没有带什么行李,这是他一贯的风格,轻装出行,简约又简单。

眼下不是旅游旺季,而且临近中国农历新年,外滩的酒店不需要预定就有房间。

一路走来,他有些感慨,中国大陆的很多服务比西方更人性化,而且效率很高,比方之前在机场办理签注手续、兑换人民币、又比如刚才酒店办理入住等等,都很便捷,体现了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积极态度。

在酒店餐厅随便吃了点东西,伊森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民情氛围,这对他尽快融入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冬天的外滩虽然寒风凛冽,漫步的人却一点不少,他个子高,矗立在人群中像是用上帝的视角在俯瞰着一切。

这里的人们神态放松,眼睛里也没有对周围陌生人的警惕之色,人与人之间更不会刻意的去保持距离,这种氛围瞬间就感染了他,甚至还欣然接受邀请帮一对情侣拍了几张照片。

就这样不停的走,不停的感受,步履不快心情也很放松,唯一让他感到有一丝困扰的就是太多女孩子对他行注目礼了,甚至有那么一两次好像都听到小情侣为了这事在拌嘴,明显是男伴有些不满了。

直到午夜十一点多才回到酒店。

接下来两天,他不停的变化出行方式,公交、地铁、甚至还用新注册的软件扫了辆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各个大街小巷,遍尝美食。

在这里,没有上级随时给他指派任务,也不会莫名其妙的被追踪,更不用担心哪个路人随时掏出枪来对他开火,仿佛置身另外一个世界,把他与过往的一切都割裂开来。

除了满大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略微让他感觉不适应,剩下的全是放松和惬意。

第三天他离开上海,一路向西。

首站原本是苏州,由于第一次买高铁车票,过程中出了点问题,他只有半天时间,只能简单逛了一下,就匆匆转道下一站杭州。

提到杭州,他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在里斯本有过一面之缘的小美女沈如茵,当时给的电话号码还清楚的记在脑子里。

他并不打算去打扰对方,一方面他来中国只是想去出生的地方看一眼,并没有作长期居留的打算,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在于这姑娘对他的感情有些复杂,而中国女孩对待感情又一贯很认真,别到时候牵扯不断,他真的不想伤害这位单纯善良的姑娘。

像他这样的人,最难的就是对一段感情负责,哪怕对沈如茵观感很不错,却也不敢去轻易尝试接受,至少目前还没有做好准备。

杭州不同于上海的地方,在伊森看来就是历史底蕴和人文环境,即便是他这个受西式教育的人也能明显感觉出两者的区别。

这也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厚重和源远流长,以前茉莉婶婶也教他读过一些中国的名著,不过那时候的他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对东方文学接受起来非常艰难,基本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与思维,东西方文明成果的碰撞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心力交瘁的头脑风暴,最后只能遗憾放弃。

纸上得来终觉浅,这话一点不错,以前读中国古典文学始终无法理解的语义,伊森却在杭州古老的寺塔湖巷之间得到了顿悟,像是奇经八脉一下子贯通了,这让他欣喜万分,愈发的喜欢上了这座城。

来杭州也两天了,他带的行李不多,于是打算去附近的商业中心逛逛。

不得不说,一个在欧洲待久了的人,对服装的品味还是有些独到的,他以前的衣服大多是在伦敦久负盛名的萨维尔街订制的,料子是自己选的,手工出自传统的英国老裁缝,加上他堪比模特的身材,十分手艺能穿出十二分的效果。

眼界高了,选择自然就少了,在几家所谓的国际一线男装品牌店里转了转,并没有看到中意的,只买了两双鞋。

这些店里展示的其实很多都不是原汁原味的英国或者意大利成衣,要么是国内贴牌,要么是打着欧美品牌的旗号,内里早就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制造,难得碰到一两家正宗的,款式也不是当季的。

正当他犹豫着要不要继续逛下去的时候,发现对面不远处有一家名为“裳衣局”的店铺,橱窗里展示的几件成衣风格挺不错的。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家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独立三层小楼,每一层大概有一千个平方左右,规模还挺大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