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山庄水利建设52(2 / 2)

一张白色榜单张贴在湖畔亭子里,上面密密麻麻写清了八十七人的职责和任务。

山庄临时搭建了很多整齐的棚子,人越来越多了,一周时间,山庄聚集了近一万六千人。

山上四面蜿蜒的大小渠开挖到位,小工头组织人夯实土基。杨卿规定每人每日最低一百文钱远超普通匠人工资,更别说还有每日一贯钱的工头和技术骨干。每个人都很卖力,生怕干的不好被辞退。

挖到十步就开始出水了,工人一边排水,一边建临时围堰,待挖到位了,开始了地基。

用大量的生石灰填充吸水,再铺土工布。杨卿本来想用防水板,但想到水可加速混凝土凝固,再一个就是水渠可充当水井,就放弃了防水板。快速夯实基础后,工头按照田铭的方法找平地基,找好水渠斜坡坡度。

施工很严格,先是沙石填基,钢筋砂浆代替青石弄了一层渠底和坡面,再用青石和砂浆封底层。

覆顶难度较大,渠底宽六步,深二十步,顶宽八步,近十一米宽,和架个小桥没什么两样了。覆顶要用很多个长水泥板,工程量很大。

田铭在坡顶预留半米钢筋,组织人将弯好形状的钢筋搭接捆绑好,就开始组织人立木质模板。

模板完成后,就开始分段浇筑砂浆固形。砂浆就是现场拌制混凝土,现场浇筑。因为技术问题,不能储存。

由于石灰,土工布和混凝土的作用,延缓了修好那段水渠渗水的速度,施工难度在大唐首屈一指。

一个月时间,水渠已修到了山脚。

大渠通小渠,大渠皆全覆盖,相当于储水罐。纵横田地里的小渠临近一片田留一米露天口子。露天处,设有闸门,打开闸门,水就会流入田中土水沟,用来灌溉田地。

山上水渠高出田地两米,山和山脚两处拐点各有两个大闸门。

五月到六月偶有下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对施工造成影响。

相比山上工程难度,山下的难度就高了很多。

田铭临时决定将水渠加深到三十步,底部和顶部宽度加了五步,水渠顶部达到了十三步,也就是二十米的宽度,和高速路有的一拼了。

水渠深度比井还深三倍多,渗水问题比山上严重。临时排水沟,围堰等都要弄。还要重新考虑施工的组织问题,杨卿借鉴隧道出现溶洞解决的方案,造坡度底下排水沟。一边组织工人排水,一边组织人抢时间快速用生石灰夯实地基,而后铺粗沙石,接着就是土工布。

绑好的钢筋工利用滑轮下降,调整好位置,再浇筑混凝土。

一万五千人分成一百多组,同时施工,效率也不慢。

第一次动土从未有过的大工程,杨卿亲自指挥。现场施工有序进行,施工过程中难免有人受伤,最严重的会残废,死亡是杨卿不能接受的。

有人受伤,杨卿立马组织后勤人员将伤残抬到临时医院救治。

魏生用杨卿给的法子和药救治,没造成死亡。

土路被水渠占用了,土路内侧树苗不动,外围的栗子树统一向外侧移栽。

整个大小水渠高出田地一米,既是水渠也是水泥路。

小水渠将田地分成了五十亩的块状,自小水渠进入田间,修有缓冲斜路。

杨卿看着眼前一切,心情无比的舒畅。

田地洪涝,开闸将洪水排入水渠。如水渠水位高,但不满,可将水抽入水渠。这样的几率很小,一方面是大渠和湖泊,和灞河各有通道,用大闸门调节水位。另一方面则是,水渠很深,也很大,就像一个内在水库(地下河?)。

每一个水渠闸门处,都建有巨大的转轮控制,需要四五个大汉控制。

水渠初成,杨卿命人放下通向湖泊和灞河闸门,还有山上和山脚两个节点闸门。

杨卿亲自给四处闸门命名,山上拐点为乾门,山脚拐点为坤门,水泽湖为坎门,灞河为震门。

杨卿昂首挺胸地沿着水渠边沿散步,内心很是自豪和得意。

天下水利第一山庄!

天下第一高标准农田!

天下第一休闲山庄!

天下第一农家乐!

天下第一生态示范园!

……

满眼看到的和后世差不多,有了高标准农田的样子。

大片的水稻已抽穗了,小麦长高了不少,西瓜也有小拳头大小了。

六月下旬水渠完工了,招募的人舍不得离开,询问小梅还有什么需要做的。

小梅也犯难,他手里的计划还有两份,一份是山庄的计划,一份是水泽村的建设。为难的是,山庄提前准备的铜钱已耗去了八成。

小梅拿不定主意,去请示杨卿,杨卿大手一挥批准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