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4(1 / 2)

可是吕安不死心,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现在离上学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谁知道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变故,万一他吕安时来运转贵人相助呢?人可以一直倒霉,但不可能倒霉一辈子。至于校长那里,他是不会去上门求他的,吕安虽然软弱,可是骨气还是有的,起码清高是他的本质。

幸亏吕安没有去找校长,张顾告诉吕安,由于招生不好,现在学校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决定大裁员,只保留部分精英骨干和年纪大的教师。毫无疑问,吕安肯定在被裁之列。如果要论精英骨干,吕安可以算作是,在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吕安水平无疑是最高的,这个没有人争论,而计算机又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全靠这个专业招生,所以吕安是骨干专业的精英老师,当然就是骨干精英了。可是按他目前的状态,已经好长时间没上过班,如果学校把上班的人裁掉,留下他这个不上班的,那无论如何说不过去,难以服众。吕安有自知之明,他本就是校长的眼中钉肉中刺,根本不幻想校长还会留着他这个祸害虫。

好在吕安有一技之长,有张顾的电脑店,他只要好好干,收入不会比在学校差,张顾也是这样安慰他,并且拍着胸脯向他做了保证。

裁人的公告果然出来了,公布出来的是留下的名单,名单上没有的意味着下岗。果不其然,名单没有吕安。张顾也不在名单上。这是一件大事,留下的当然无话可说,裁掉的人就不干了,大家议论纷纷,要找学校讨说法,为什么被裁的是自己而不是名单上的人?有什么标准?是不是就老杨一个人说了算?

按照学校的说法,标准是有的,而且学校严格按标准办事,裁员方案报请了主管单位市商业局的批准。标准就是年纪大的老师留下来,他们干了一辈子,快退休了,如果下岗,工作都找不到,如何生活?这一条非常人性化。会招生的留下来,学校全靠招生维持,能招到学生意味着就能挽救学校。谁会招谁不会招?看每个人历年招的人数就可以了。其他的标准是:凡是平时课不多的老师,无所事事的行政后勤人员,统统下岗。按照这个标准,吕安第一个就应该被裁,他都快年把没上课了。

吕安看着大家闹哄哄的义愤填膺,他不打算参与,许多被裁的人来鼓动他参与,他们决定到学校闹,学校闹了没作用就到商业局闹,商业局闹了没作用就到市政府闹,总之是要闹出个结果。吕安没有兴趣参与,他感兴趣的是下岗了学校给补多少钱,这才是问题的核心,闹是没有用的,再怎么闹,学校养不活,大家还是没饭吃。如果学校能发一两万块钱的遣散费,那岂不是正好解决了他读研究生的难题。吕安对自己说:果然天无绝人之路,这不就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了吗?

吕安就盼着这件事早点落实,把遣散费拿到手。可是被裁员的人不肯罢休,非要据理力争,闹得经久不息。方案执行不下去,就这样拖着。杨校长为了安抚众怒,说这只是草案,供大家讨论,学校充分听取每一位职工的意见,力争得到大部分同志的同意。眼看一个月快过去了,吕安心里着急,期盼着正式方案早日落实。

学校每天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聚在一起议论。吕安劝说大家,不要争论是否该下岗,要把重点放在下岗的补偿方面来,如果补偿方案不合理,直白点说给的遣散费太少,那就不能同意。可是大家都不听他的,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上来,辛辛苦苦读那么多书,工作了十几年,也是国家分配来的,忽然之间工作没了,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学校办得不好,那也不是他们的错,首先是校长的责任,要下岗校长首先下岗。他们一致约定,坚决不能签字同意,谁签字谁就是叛徒。大家都叮嘱吕安不要签。特别是张顾,反复交代吕安,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一起。

吕安听了,觉得这毫无道理,只能笑笑而已。他们可以闹,可以等,反正无所谓。但是吕安不能等,眼看研究生开学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再拖下去他就没希望了。他实在等不下去,主动到学校办公室,要求在裁员方案上签字同意。

他是第一个签字同意的,为此得到杨校长大会小会会上会下的表扬,杨校长此刻捐弃前嫌,对吕安充满了好感,并且立即出台了裁员方案修订案,增加了一条:下岗补偿将按照签字的先后顺序,先来后到,差额补偿,先来多得后来少得。他特别强调,并且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吕安将是拿得最多的。这正合吕安心意!他最需要的是钱,而不是工作。

立刻就有人跟在吕安后面签字,有人签字,军心就开始动摇,原来众志成城约定铁律不肯签字的人,也一个个放弃了。那些立场坚定者把这一切都怪在吕安头上,他是动摇军心的罪魁祸首,是叛徒内奸,出卖了大家的利益。张顾也怪吕安不够意思,有点自私,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虽然最后仍有几个钉子户,坚持不肯签字,但是已经无碍大事,杨校长说不肯签字的可以,停止工作,不发放遣散费,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收入,也拿不到一分钱的补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