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2)

走过商业中心,就到了汽车客运站。这里有个三岔路口,人流量最大。分岔口两侧各有一个中学,面积是肉眼可见的有限,甚至还夹在建筑群中间。

镇上绝大部分师生都默认一件事,那就是进这两所学校读书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他们不爱读书,只知道吃喝玩乐。各种出了名的丑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就充满了合理性。

尽管满玉没有实际接触过这两所学校的学生,但还是会选择绕开些走路。又或是加快脚步,争取尽快路过。

过了三岔路口,就到了市政府。这一片区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单从环境因素看,已然与其他地方大相径庭。附近几乎没有摩托车或自行车,全是叫得上牌子的汽车。这里的道路更干净,草木更齐整。兴许也有大雨的作用,让一切都变得更加崭新明亮。

图书馆、教育局、税务局等一系列政府单位落地于此,建筑群周围像是有一层自带排他性的低温雾气笼罩着。这层“雾气”让外面的人不会轻易靠近,也让里面的人神情总是格外冰冷。

不过,班里要是有人说自己住在这附近的小区,便会被大家默认是家境富裕的孩子,这种判断从不出错。

走这一段路,满玉同样会加快脚步。只不过这次不是为了躲避,而是为了“逃离”。看着这些建筑,自己像是误入了一片永远不属于自己的森林。

继续往前,很快就到了就读过的民办小学。关于小学的记忆虽不算多,但满玉还是格外怀念这个地方。她停住脚步,往里面看了好一会儿,才在保安叔叔的凝视下,挪动了离开的步伐。

走过了小学,就来到了镇与镇的分界——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

前面的D镇,繁华耀眼、杂乱异常,满玉时常来不及思考就被迫接受了很多新事物。现在踏进Q镇,她找回了一丝踏实感。

街道上汽车少了很多,摩托车多了起来。这部分的路,满玉熟记于心。槟榔店门口坐着的胖叔叔,理发店前抽着烟的短发阿姨,快餐店前正在洗菜的老婆婆……就算不知道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也叫人踏实不少。

根据路旁的景观,满玉搜索着相关的记忆。她读过的幼儿园、爸爸常来的修车店、给料大方的汤粉店、遭遇过火灾的马具工厂……

满玉还是赶在天黑前到了家。

自记事起,她就生活在盛广厂区,这是Q镇最大的工业园区。这里的“最大”,不仅是面积最大,还有交易量最大的意思。在盛广打工的人,那股骄傲劲比她这个“名校”学生的自豪感还要高几百倍。

去买东西时,店家时常为了搭话,会问一句:“你是哪里人?”厂里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我是盛广的。”

他们原本来自五湖四海,现在却显然将盛广当成了新家。盛广的确值得当作一个“新”家,尤其是对于从乡村出走的打工者来说。

厂区内部设施齐全,既有医务室,也有理发店、福利社、康乐室、图书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厂里经常组织娱乐活动,比如每周五的舞会、每周三晚的电影放映、夏季运动会、篮球比赛和节日晚会等。

享受这些待遇的,除了厂里的员工,还有跟着父母来到Q镇生活、学习的孩子们。他们大部分是上了小学后,才被父母接到身边生活。像满玉这样从小就生活在厂里的孩子,还是极少数。

她从厂区侧门进入了生活区,走向保安亭后面的一栋七层建筑。这是她的家,也是厂里的干部宿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