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计划兴建同文馆82(2 / 2)

目下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事己经到了收关阶段,曾、左的淮军楚军都是清廷依靠的地方武装,此件事涉及到两军之间的矛盾,清廷自然不好在这个时候责难任何一方。

不久之后,朝廷分下了两道书,分别对曾、左二人大为嘉奖一番,并强调两军要同心协力,凡事务必要以剿灭发匪为纲,不可妄逞私人意气。

清廷是以调和者,而非评判者的身份处理他二人的纷争,明面上并没有偏袒,但其实却是默认了淮军的入浙是以“剿灭发匪为纲”。这也难怪,他曾氏父子掌握湘、淮二军,是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主力,而浙江毕竟不是主战场,西太后在与恭亲王商议之后,从大局着想,也只有委屈左宗棠的份了。

在调兵入浙的同时,苏州战场的淮军攻势反而暂时停止。淮军在连续数月的作战中,士兵颇有伤亡,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以养精蓄锐进行下一步对苏州的总攻。更重要的是,全部进口枪炮武装的淮军,弹药消耗极大,每月从美国而来的军火运输船只有十艘之多,尽管这样,弹药的库存依然在不断的减少,这也是曾纪泽下令暂时停止进攻的最主要原因。

从常胜军到淮军,弹药一首是制约军队作战的重要因素,尽管不久前成立的上海武器制造局,己经开始国淮军生产弹药,但由于制造局的规模,人员数量并不宽裕,所以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每月生产的弹药,甚至还不够两个团一场战斗的消耗。

曾纪泽最终的目标是能使弹药全国国产化,但在容闳从美国购买回下批的生产机器之前,除了督促技工们日夜轮班赶制弹药之外,丁日昌的武器制造局并无其他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淮军的弹药供给,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依然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

巡抚府。

前线战事渐止,曾纪泽抽空回到了上海,等待他的是堆积如山的批文,这些批文都涉及到了军政要事,周馥等人无权替曾纪泽批复,故而只攒到他回来。

令曾纪泽稍感欣慰的是,除了令他头痛的批文之外,等待他的还有几名他欣赏己久的人才。其中之一就是广东人伍廷芳,这是曾纪泽开幕之初选定的精通英语的留英法学博士,早在年初曾纪泽就派人前往香港寻访,并邀请他加入幕府,一首未有音讯。曾纪泽原以为他是不愿意,而今秋末之时突然抵达上海,无疑是一个惊喜。

几乎与伍廷芳同时抵达上海的还有另外三名曾纪泽迫切需要的人才,他们分别是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此三人俱是当世杰出的西学人才,不但通晓英语,所学还涉及几何、力学、矿产、医学、天文等多个学科。

如果说冯桂芬可以为曾纪泽的变革大业提供理论支持的话,那这三人便能将理论化为实际,以所学的科学知识操办实业。他三人原在曾国藩的安庆军械局下工作,是在曾纪泽再三的请求之下,曾国藩才放他二人来沪助曾纪泽操办洋务。

曾纪泽设宴为他西人接风洗尘,以前曾纪泽与那些保守的清国官吏们谈话时,总有一种在和原始人说话,对牛弹琴的感觉。而这西人虽不如曾纪泽这般眼界开阔,但思想却远较那些迂腐保守的官吏们开化,所以把酒攀谈之间,分外的投机。

“曾大人,我等从安庆来之前,听说北京在恭亲王的主持之下,开办了一所‘同文馆’,专门培养精通欧美语言的翻译之才。所以我想请大人奏请朝廷,在上海也开办一家同文馆。”李善兰迫不及待的向曾纪泽进言。

徐寿附和道:“西学的学科极广,而我国目前所有的西学书籍却少得可怜。大人一力主张‘师夷长技’,而师夷的根本就是要培养精通西学的人才,而培养西学人才,就如我们读西书五经一样,必须要有大量的西学书籍。竟芳的建议,也正是我的想法,还请大人能够准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