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1 / 2)

  梁九功:……

  他怎么觉得,皇上想太多了呢?

  算了,管他呢,皇上有赏,人人高兴,至于最开始到底是为什么办的,那重要吗?

  反正只要太子爷不说,皇上永远也不会知道。

  ……

  御驾在杭州城彻底安定了下来,胤礽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白日里依旧是该读书读书,该练武练武,只不过不知不觉间,康熙送来给他看的折子越来越多,渐渐不止于请安折子,还有许多跟江南乃至福建一带的民情,以及台湾的情报。

  从这些折子里,胤礽逐渐对东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有当地官员可以随时询问,却是比在上书房里对着书本学,要方便许多。

  整顿完杭州官场的康熙终于舍得将他的太子推到众人面前,当地官员也在日常接触中,开始了解这位大清的储君。

  他的确像是传言中那般金尊玉贵,被皇上当成明珠一般捧着宠着,但却绝不是不谙世事的稚童,而是一位已然能叫人心生敬意的太子了。

  很多时候,这位太子爷完全不像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思维缜密决策果断,却又仁慈公正。

  最重要的是,他们也发现了胤礽的重要功效——

  当他们与康熙意见不合之时,胤礽便能成为他们与康熙沟通的桥梁,只要有胤礽在场,康熙就不会轻易动怒,明显好说话不少。

  故而当他们有什么事怕康熙不同意的时候,就会先打听打听今日太子爷在不在,若是不在,那就明儿再来。

  对此,康熙是乐见其成的。

  他一直在探寻太子在朝中最合适的位置。

  若将胤礽当成半君,就连他自己也会担心会不会终有一日他会开始介意儿子能与他抗衡,可若将胤礽当成臣子,又不符合他储君的身份。

  而如今胤礽成为了一个独立于君王和臣子之外的第三方,既地位独特又不会叫人心生忌惮,于他而言,是最舒服的。

  所以很多时候他是故意黑脸,一则要看看儿子如今是否有能力担起这个位置,二则也是叫外人自行发觉太子的重要性,教化于无形。

  结果他还是很满意的,并且打算继续将儿子往这个方向培养。

  他希望将来太子参政的那一日,能处在一个高于各方利益的位置上,他希望他的太子,眼界更高些,不会拘泥于朝中现有的党派之争,而是实打实的为天下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