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了。王景看过文章后,大加赞赏。(2 / 2)

  王景他们一群考试官夜以继日的审阅着卷子。很快,王景评阅到了几篇特别优异的四书文,此子竟然对自己的“十尺汤”这么刁钻的题目也写的头头是道,文章论理极为突出。

  王景大加赞赏,待要提笔点为第一。又顿住了,这个第一可不是好点的。直隶考生做解元的惯例跟皇上之意有冲突啊。

  再一看这卷头的“皿”字,他更不能轻易点了。“皿”字头的卷子都是在京参加乡试的国子监考生。所以,这个第一还不能点。但是,如果点为第二又有点屈才。于是,王景命人将此卷妥善先在放在一边。

  不怪王景如此小心,这个卷子虽然是糊着名的,但想起当日陈宗泽在自己面前的对答,他对这个卷子的语气论调,莫名的觉得熟悉。直觉告诉他,这个卷子极有可能是陈宗泽的。

  接着,各经同考官将列好名次的《五经》试卷也给到了王景处。同考官推荐给主考的卷子有区分为“正卷”和“备卷”。正卷即是各房考官按名次向主考官正式推荐的中式试卷;备卷则是当有正卷被主考官淘汰时备用替补的试卷。

  这些卷子的名次定得可是很郑重的。必须要同经各房同考官一致认可后,才能上报主考官裁定的。

  排在最上面的,当然是各经房考官评定的各经第一了。《五经》第一就是俗称的五经魁了。实际上五经魁也是每次乡试的头五名。因此,必须还要跟四书文相对应才能取的。

  所谓四书文定名份,五经文定座次就是这样来的。不过,文章本就是相对应,基本上《五经》文能写的惊艳的,四书文也差不了的。

  因着五经文本由各房考官评卷,而各房考官都是精通《五经》其一的高手才能担任的。因此基本上各房同考官评定的《五经》卷,除了第一名还要对一下四书文考的如何外,其它的名次主考官都会直接通过盖印的。

  王景先是看完了《尚书》的考卷。《尚书》文第一名跟他的四书文还是有差距的,当不起乡试前五的。因此被降为第二,将原来的第二调为第一。其它都是按原名次一一盖印了。

  紧接着王景又看起了《诗经》文考卷,打头的当然是《诗经》论第一了。王景看过文章后,大加赞赏。

  再看卷头座号天字十六号,跟自己先前一直决定不下的《四书》文卷子是相同座号。王景对詹同定的这个《诗经》魁首没有异议,直接加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评卷一直在紧张而又有序的进行着。经过十几天紧张的评定。评定基本上都出来了。只余最后的顺天府解元的评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