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记饭馆3(1 / 2)

煤核可是很好用的,由于煤核里有许多空洞,可以自带一些空气,所以,再次烧起来,不仅火力旺,而且还没有烟,那些产生煤烟的物质在第一次燃烧的过程中已经被烧掉了,剩下来的可就是纯纯的碳煤了。

国言琢磨着,这东西只要自己去介绍,那些开餐馆的人家肯定会收。

自打二年前,京城里出现了第一个个体户餐馆后,这种个体户餐馆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铺开了,尤其是在乡下,比城里人开的还要方便。

在各种物资还要凭票供应的城里,个人想开餐馆的难度并不是在营业执照难申请,而是在餐馆需要的原材料难弄,一开始,不管你去什么餐馆里消费,该收粮票的还是收,要不然,开店的老板没地儿去弄粮食啊。

可在乡下就不同了,毕竟直接与农民打交道,许多农副产品可以就近“通融”,这会儿已经允许农民拿着自家产的鸡蛋、蔬菜到自由市场去售卖,就是这县城,每天早上也有四里八乡的农民挑着担子来卖各种农副产品,很快,一些贩子就出现了,尽管还会被人说是“投机倒把”,可社会需要啊,许多管事的也就睁眼闭眼了,这在当时也是普遍现象,不稀奇。

话说,县城那条街上有个门帘,门口的牌子上就简单的写了“饭铺”俩字,这就是当下县城里唯一的一家私人餐馆。老板姓李,我们就叫李记饭馆好了。

在县城里,还有两家餐馆,门面就比这个李记饭馆排场多了,那是由商业局管的地方国营餐馆。整个县城里就只有这三家餐馆。

李记饭馆其实算不上正规的餐馆,老板李有田本来是县机关食堂的炊事员,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跟管他的组长闹了别扭,组长非要开了他不可。

已经四十开外的李有田找到机关总务科长喊冤,据说还是李有田占理。

可那个组长的来头不小啊,说是刚上任的秦副县长的小舅子,是跟着副县长过来打天下的,还是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可是大知识分子啊,这科长老胡还真是不敢轻易得罪。

李有田自打大跃进时候就进了机关食堂,没有编制,一直是临时工,这一晃就二十多年了,从年轻人变成了四十多的中年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与机关里大多数人都是相熟的。显然,对李有田也是不好武断就处理的。

说起来,那年月里,在各个机关机构和企业里,类似李有田这样的临时工还真不在少数,有些单位里,临时工比正式工还多呢。

思来想去,老胡给李有田出了个点子,让李有田在县城开一家早餐铺子,他个人向李有田赞助了20块钱。至于一切手续老胡答应去给李有田办。

那年月,胡科长能拿出20元出来可是不得了啦,他的工资一个月才40出头,半个月的工资拿出来,让李有田感动的不行了。

说起来,李有田在机关食堂临时了半辈子了,也没啥待遇,临时工说到底是啥也不是,如果不是看着在食堂里可以免费的海吃,可以时不时的打个包带回家,李有田还真是没啥指望,他到现如今还是农村户口,老婆孩子都是。

经胡科长的“开导和分析”,李有田下定决心了,干别的咱不会,炒几个菜给往来的乡民填填肚子应该还没多少问题,至于粮票啥的,李有田压根就没去想,回到乡下,买上点高价粮不是啥问题,何况,县粮库里还有熟人呢。

于是,这“李记饭馆”就无声无息的开张了,门帘其实就是自己住的地方。

这李有田难道就住在街面上吗?呵呵,没错,整个县城就一条街,沿着通往地区的公路,两边盖房子,最早是窝棚、木板房,后来逐步盖起砖瓦房……

县城的机关是一片砖瓦房,最高的是县府的两层小楼,一拉溜有十几间,在那里倒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而其他的机关就是围着县府建,反正那时也没啥规矩,一切都很原始。

在机关马路对面也是一片建筑,面积不小,那里就是县城各机关的家属院了,当然,有的家属会在街上另外盖房子,尤其是一些县城里的老住户。

新时代开始后,县城里也开始规划了,县中学就是新规划盖起来的新校舍,在老校舍的基础上扩展了几栋新的教学楼,比县府还阔气,有三层,原来的旧教室经过改造成住校学生的宿舍了。

说起来,这县中的历史可是不短,据说至少有200年历史了,原来不过是一个私塾,到了辛亥革命的时候,这里成为县里唯一正规的小学。解放后才升格为中学,而恢复高考后,这里再次升格,有了高中班。

正是这些历史原因,县中处在离县城不远的一处风景不错的山坡上,周围还有一条小河流过,小河在县城的东边汇入当地的邙江。

李记饭馆开张后,生意还真是不错,无他,在这个小铺子里,如果没有粮票,可以多给点钱就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这对许多人可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要知道,在这县城里,可是有不少家里粮票是不够用的。

比如,如果家里有那么二三个半大小子,那当爹当妈的可就真是要为让孩子能吃饱发愁了,不说别的,半大小子正逢长身体的时候,那饭量可不是盖的,一个月20多斤粮食还真是不够。

这就像《士兵突击》里的那句台词,“十二点吃完午饭,十二点半就喊饿”,这十几岁的青少年几乎就永远喂不饱,而在县城里,谁家没有几个半大小子呢?

说起来,现在的人很难相信,在那年月里,很少能见到胖子,如果有,那基本上都是厨师,就是在厨师这行当里,胖子其实也是少数,不像现在,拍个电视或者电影,想找个“营养不良”的本色演员,那还真是不容易。

县城里的居民早就用煤炉了,一般家里是蜂窝煤,或者是煤球,而李家饭馆炒菜要用的炉子可就不能一般了,一来是火口要比普通煤炉大,二来,一旦忙活起来,用劈柴啥的就跟不上了,除非找个烧火的可劲的往里面塞。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个能量密度的问题,劈柴再怎么好烧,它的能量密度是无法与煤相比的,这也是为什么在餐馆里,后厨就没有烧柴火的道理。

从学校出来,要经过石桥才可以进入县城,而邙江上则有一座刚刚竣工不久的公路桥,国言要去的煤垛则是在县城西边,距离学校差不离有七八里。 说,煤核这东西县城里就没有人知道?还真没有人知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