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肃清缅北(7)646(1 / 2)

91式105榴弹炮艰难的在林间蹒跚而行,从曼德勒出发用了一周时间才走完一半路程,炮兵们已经累的瘦了一圈,抬头望着枝桠间滴落的雨水,心说只怕没战死在沙场先要累死在树林里。

沉重的炮身,缺乏弹性的硬质轮子,经过坑坑洼洼、藤条树根交错的小路,火炮不断颠簸起伏,考验着炮架的强度。有炮兵参谋特地测量了一下,结果发现这样对炮身损害极大,一些结构件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打出几公里就不知道炮弹要撒布几百米了。

日本的资源稀缺就导致了橡胶资源极为宝贵只能用在更加有价值的地方,日本的钢材质量如今取得了巨大市场,但在二战强度并不如欧美国家,例如火炮膛压一大,磨损极高,而无论德国还是美国都没出现这种现象。所以在很少作战经验的原始丛林出现这种问题也是正常,而盟军火炮都是橡胶充气轮胎、汽车拖曳长途跋涉也没有任何问题。

不敢随意走大路,有时候偶尔趁着夜晚走上几公里,很快就能遇到被密集炸弹炸出的大坑,绵延可达上千米,里面甚至还有车辆的残骸。盟军除了晚上不轰炸,白天一直都是随时可能出现在公路上空。每架B17携带6-8吨炸弹,一架便可以让一整段路三天不能正常通行,盟军经过月余的轰炸也有了经验,每次派出4-6架次,每天可出动3-4批次,由于地点和时间都是随机,日军战斗机几次巡逻后,飞行员疲惫不堪,如果数量少了,盟军护航战斗机和B-17可怕的火力也让零战和隼式占不到便宜,数量多了,日军武士道精神再强也不能一直飞一直飞,谁叫人少呢,经过中途岛海战,海军拼命扩充航空兵队伍,大量青年被招进海军在太平洋航空血拼,缅甸则成为次要地区。

预计还有四天时间才能到达密支那,中途却传来消息需要转进孟拱,在那里构筑新的防线。整个大队倒也没啥,都是一个水平线上,差不了几公里,但是军官们知道了蝗军惨败的消息,被人打得追着跑还是很少听闻。有时候军官们私下悄然议论,甚至有人认为战线太长不如保住马来亚和菲律宾,控制住马六甲水道即可,自然招来批评。

本来是安排了97改战车在前面给他们开道,可接连发生了悬挂问题,97改暂时停在了曼德勒。

114联队已经从他们身边跃了过去,接着辎重联队也从他们身边过去。雨水打湿了炮衣,有时候需要人推车拉才能过去坎坷地带。

“这是野战重炮21大队吧,以后炮火支援全靠你们了,加油吧哈哈。”一个少佐从他们身边过去,军服上还要带着医护标志。

“这家伙是野战病院的,怪不得这么清闲。”几个士官认出了他的归属。

日军体系严明分工明确,炮兵累死,其他兵种也不会主动来帮忙,只能看着医疗兵们穿着雨衣悠哉的坐着车消失在视野里。

第18师团工兵联队和一个步兵联队披荆斩棘在缅甸独立军的帮助下逶迤而行,渐渐行至孟拱。

昂山先一步来到了孟拱,迎接先导部队,这些日子部队士气一直没有恢复,折尽了一半人马,让他意识到缅军实在不适合打硬仗,对于日军让缅军进行征粮等行为,他也尽量配合。于是等需要战略退却的时候被樱井安排同伤病员一起先行进驻孟拱防守,攻坚不行至少防守开枪总会吧。

缅军们知道了55师团被击溃以后,看向日军的眼光也不那么崇敬,这让一向自傲的日军难以接受,接连发生了几次士兵间的冲突。日军自觉高人一等,哪怕是个列兵也对缅军呼来呼去,自然引起反抗,为了不至于内乱,日军暂时惩处了己方士兵,更引来日军内部不满。昂山觉得自己肩膀的担子更重了。

国军机械化兵团一直将55师团余部向东逐出近30公里,随后调头南下袭击三十三师团侧翼,促使樱井率部加快了撤退的步伐。

实际国军战车乘员们也需要休整,进攻节奏便不如前面的迅猛,他们进一步,三十三师团退一步,日军利用地形频频制造各种障碍,国军因为前面55师团的种种阴招付出较高伤亡后,一直稳扎稳打,不再轻敌冒进,故给了日军逃窜的机会。

五十五师团在逃出生天后向着八莫转进休整,仰光曾要求他们增援孟拱,但剩余的人马很可能被盟军围歼故,师团参谋们反复权衡决定抗命停驻八莫,下克上是日军传统,仰光也是无可奈何,遂继续要求18师团加快进度。

这样经过一周战斗密支那伊洛瓦底江东岸部分已经肃清了敌军,远征军防线大胆的将战线推进,在东岸放置了三个营作为守御并构筑半圆形防线。

在三十三师团主力离开密支那后,围困三个半月的密支那终于获得新生。

既然得到了伊洛瓦底江水道,康咏筠随即命令工兵扩建码头,形成了两个大型水运码头,先期从印度运来一批中型驳船给国内进行补充,并有新的内河驳船从印度制造,驳船后面又拖曳着一堆小型木船,这样每次可以输送1000吨物资,月可达万余吨,有效缓解了云南的抗战压力,并支援了重庆的抗战。

盟军指挥部特别向远征军发来嘉奖电,赞扬了他们不屈服积极战斗的精神。并给康咏筠授予功绩勋章,这是枚刚设立不久的勋章,授予在盟军中功绩卓著的人员。

但随后问题也就来了,新补充的武器中有很多都是水冷式的勃朗宁机枪,甚至带着海军陆战队的标记,一看便知这是太平洋战场上淘汰货,跟前面的气冷式一比沉重了许多,士兵们使惯了过去的马克沁,也没啥抵触情绪,但康咏筠就不干了,认为这是对远征军的歧视,没有全部换装M1加兰德也就罢了,但是步兵作战最重要的机枪不能给替换,他一直抗议发到了印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