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南美双雄的铁轨(二)15(2 / 2)

观光铁路建成后,实用铁路随之而来。1855年,从里约热内卢通往圣保罗的铁路开始修建。

圣保罗这座城市,起于宗教,兴于咖啡。1554年,两位传教士在这里建立了圣保罗经院,向当地人传教,成为城市的起源。巴西开始咖啡经济后,圣保罗开始种植咖啡,19世纪,全世界大部分咖啡都种植在圣保罗周边,依靠咖啡经济,开始野蛮生长,吸引了大量来自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移民,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巴西乃至南美洲的最大城市。

这条铁路非常艰难,修到里约热内卢的弗拉戈索后,被迫停了下来,这里位于马尔山脚下,无法再往前延伸,所以,这里一直作为终点站,30年后,从悬崖上开凿出一条齿轨铁路,火车才最终得以通往佩特罗波利斯,连接这条皇城铁路。里约热内卢通往圣保罗开通后,轨道由宽轨改成了米轨。因为在跨越马尔山时,技术有限,不得不采用米轨,由于这条线路运输的主要货物是咖啡,完全没必要用宽轨,为避免倒装,整条线路就采用了米轨。

除此之外,还一条更重要的铁路,也跨越了马尔山,这条铁路连接了圣保罗到桑托斯港。

圣保罗四周是咖啡种植基地,全世界大部分咖啡都在这里,而离他直线距离60公里的就是桑托斯港,是装运咖啡的主要港口,但是,两座城市之间,横亘着马尔山脉。

为解决交通问题,种植园主们一直在敦促修建铁路。

早在1839年,当地就提交了一份计划,希望英国的罗伯特·史蒂文森修建这条铁路,但是,巴西政府反对刚出生的铁路,计划落空。1856年,火车技术日趋成熟,而且,巴西第一条铁路也已修建,在咖啡和蔗糖种植主的进一步施压下,圣保罗铁路获得修建的批文。前面提到的毛阿男爵就是其中一位开发商,铁路资金和技术均来自英国。

圣保罗与桑拖斯之间隔着马尔山脉,被原始森林所覆盖,还有悬崖峭壁,铁路的技术负责人是詹姆斯·布鲁里斯,他在英国工程界名声显赫,修建了穿越莫克姆海湾的铁路。为了完成这条铁路,布鲁里斯派出年轻的助手丹尼尔·福克斯勘察现场。福克斯在原始森林中攀行了数月,皮肤因缺乏日照都变白了,最终找到了一条路线,并提出了穿越山岭的方案:在坡度大于10%的四个地段使用缆索牵引,这四个地段被同等长度的线路分隔开,线路上装有拖曳火车上坡的提升机,斜坡设置三条铁轨,火车上下坡使用不同的一对轨道,以保持线缆被安全地分隔开,中间的轨道作为备用,可以同时用于上坡或者下坡。

1860年5月,圣保罗与桑托斯铁路开建。

工程挑战巨大,即使在桑托斯附近的平坦地段,都很困难,因为需要在沼泽中修建路基,需要跨越河流修建桥梁,还必须跨越海湾连接桑托斯岛;更艰难的是攀越原始森林覆盖的马尔山,这里是花岗岩石,施工时经常因暴雨而频频塌方,修建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英勇的铁路事迹,几乎难以用文字进行描述;除此之外,这里还有热带气候常见的疾病。1862年,一场超大暴雨将土方工程破坏殆尽,工程又得从头开始;克服了所有困难后,通车庆典又发生了意外。

1865年9月,在铁路通车庆典上,发生了一起事故,让人联想到35年前毁掉利物浦铁路庆典的悲剧,英国政治家威廉·哈斯基逊身亡;而这次,一台机车出轨,司机身亡,数人受伤,幸运的是,乘坐在敞篷车厢中的高官和其他重要人物逃过一劫。

1867年,这条铁路延伸到了圣保罗以北的达容迪亚伊,全长达到了139公里。

这条铁路的开通,吸引了大量货物和乘客,为开发商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巴西开启了“咖啡铁路”的繁荣时代;更重的,有了这个跨越马尔山的工程案例,很多条铁路陆续跨越这座天险,包括前面提到的里约热内卢铁路。铁路的延伸,带来了咖啡种植的扩大,很快使咖啡占到了巴西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铁路的建设也逐步遍及圣保罗周边的南方各省,桑托斯港也凭借这条铁路,成为拉丁美洲最大的港口。

19世纪70年代,为满足迅速增长的咖啡种植,铁路进入了全面狂热阶段。

铁路极大地便利了巴西咖啡的出口。1874年,巴西铁路全长约1200公里,1889年增至约9600公里。铁路从咖啡种植地直接通往里约热内卢、桑托斯港,专供咖啡运输使用,咖啡出口又刺激了铁路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有数千中国劳工从美国和欧洲等地来到巴西参与修建铁路,许多人因为疾病和劳累葬身异乡。

修建圣保罗铁路的同时,另一条攀越马尔山的线路也在施工,这条铁路将里约热内卢与米纳斯吉拉斯省和圣保罗连接起来,这条铁路也是为咖啡经济服务。

铁路的第一段在沿海平原上,连接里约热内卢和雅佩里,长约35公里,于1858年建成。在雅佩里,铁路就不得不面对攀越马尔山的任务。这次,巴西没有选择英国工程师,而是选择了美国工程师,跨越天险的技术手段不是缆绳牵引或者齿轨铁路,而是让铁路充分展线,再修建了几条隧道,来减小坡度,确保靠蒸汽机车的牵引爬上斜坡。这条铁路最长隧道有2.4公里,花了七年时间修建,至今,这条线仍在使用。由于交通繁忙,火车的牵引重量已经超过最初设计的25倍。在马尔山上建成的八条铁路中,这条铁路效率最高,也证明了美国工程师的远见卓识。

巴西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铁路与发展的共生关系。新建的铁路集中在咖啡产区,铁路可以从利润中得到资金,也有少量铁路出现在蔗糖产区。

1876年,巴西拥有的铁路达到2000公里,一半以上位于南方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咖啡产区,东北部主要蔗糖产区伯南布哥的铁路只有240公里。蔗糖面临国外强大竞争,价格受到抑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建铁路,加上甘蔗体积大于咖啡豆,铁路运输成本更高,反而使用驳船运输更能盈利。

咖啡经济的运输需求,导致巴西铁路畸形发展。

巴西国土面积的一半是亚马逊雨林,修路难度甚高;另一方面,巴西国土面积与中国旗鼓相当,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除人口密度低,巴西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最大的城市圣保罗有2000多万人,里约热内卢有600多万人,剩余人口散布在8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这样的人口分布,只对少数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基建有经济意义,铁路往内陆延伸,就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所以,巴西的铁路仅限于沿海地带和毗邻的内陆,只有很少几条铁路线深入内地,国际铁路更是少得可怜,除了连通乌拉圭外,与其他10个邻国没有铁路接轨,所以,巴西铁路主要服务于特定产业,典型是南方的咖啡和北方的蔗糖,而不是为国内旅行和贸易提供交通工具。

为鼓励铁路建设,巴西跟其他国家一样,早期也出台了补贴政策。

1873年,巴西政府开始对铁路提供财政补贴,费用按里程计算,这个政策一方面刺激了铁路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既然是按长度来算,铁路就被规划和建造得更加曲折,增加了城市之间铁路距离,这个负面影响,至今仍在增加巴西的物流成本。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巴西与澳大利亚一样,早期铁路审批权在地方政府,而不是由中央政府负责,导致铁路的轨距不同,巴西有4种轨距,其中大部分是米轨。轨距不统一和管理混乱,阻碍了铁路的发展,直到今天,巴西的全国铁路网还未形成。

巴西的面积是阿根廷的三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其的高峰时期,铁路里程也只有29000公里,少于阿根廷。铁路一直不是巴西的主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