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决定未来的道路(1 / 2)

远处,甲士护送着太子和十几位官员前来。

卢承思小声对卢承康说道:“九郎,中间那位就是太子。”

卢承康粗略估计了一下,太子身高得有六尺,在一众文官之间自然是出类拔萃,而且外表英武不凡,一看就有武力傍身。

一想到明年的那场宫门喋血,卢承康不觉感到有些可惜,李家的大郎李建成和二郎李世民都是文武双全的英才,若是能共同治理大唐那该多好。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李渊不是姬昌,李建成不是姬太伯,李世民也不是曹子臧,二人注定都是要做主的,不可能屈居人下,二虎相争,必有一死。

刚一看到身影,卢承庆立即迎上去,身后三人同样也跟上。

“卢大郎,你家马车把路占满了,我可是从坊门一路走过来的。”

卢承庆虽然知道李建成在打趣自己,但他不敢同样轻浮地回话,于是严肃地说:“太子抱歉,是我疏忽了。”

没找借口,听到这样的回答李建成很满意。

后跟来的卢承康三人正准备行礼,李建成即挥手道:“免礼。”

看到两幅陌生面孔,李建成便询问道:“这两位是?卢大郎不介绍一下。”

得到李建成指示后,卢承庆才说道:“这位就是吕才,我父亲葬礼的掌事,他懂阴阳,通…”

没等卢承庆说完,李建成便打断道:“我知道他”

随即,李建成转头看向吕才:“你最近名气可大得很,我的几个东宫属官对你可颇为了解,特别是那个魏征和王珪,说你是个全能的大才,让我尽快把你招入太子府。”

吕才谦虚道:“都是些不足为重的小门道,上不得台面。”

紧接着,卢承庆又说道:“这位是我的堂弟卢承康,我们情谊深厚,如同亲兄弟,家中排第九,刚从河东来长安。”

对于卢承康,李建成就没什么兴趣了,但该保持的礼节还是要继持的,于是笑着客套道:“卢九郎,模样不错,有何志向啊?”

卢承康昂首大声说道:“争取早日入朝做官,为大唐建设出力,为陛下分忧。”

……

迎接仪式完毕,吕才在门口指挥安排车队的位置,还要将明器陈置在柩车前,其余人都进入宅内,甲士们除了太子的两名亲兵跟在身边,剩下的则在门外巡视。

“快到起殡时间了,我就闲话少说。”随后,李建成让身旁的太监将圣旨呈上。

第一次看到圣旨,卢承康难掩激动,就是不知道接旨的时候用不用跪地行大礼。

拿起身旁太监呈上的圣旨,李建成宣布道:“朕闻故友卢赤松薨,深感悲痛……故赐帛二百段,其子卢承庆袭范阳郡公。”

“谢陛下。”卢承庆躬身接旨,至于为何不跪?那礼节几百年后才出现呢。

与此同时,吕才也准备完毕,让奴仆入宅报告卢承庆。

大门敞开,卢承庆作为嫡长子牵引着拴好的輴车,同时车上的侍者演奏乐器。

将輴车引至堂内,开始进行祖奠之礼,祝者上前一步,口中念道:“永迁之礼,灵辰不留,谨奉枢车,式遵祖道,尚飨。”

意思就是这一次您的灵魂将永远迁离这里了,我们精心为你整治了柩车,一切礼仪都符合先祖的教导,请您尽情享用祭品吧。

众人将灵柩搬上柩车,举行完最后的遗奠,柩车伴随着鼓吹声开动,至此卢赤松将永远离开他的宅子。

孝子贤孙们身穿孝服,光着脚陆续登上马车。

送葬的队伍缓缓起行,灵车排在最前列,其次是方相车、志石车、大棺车、輴车,再加上运丧葬物和官员的车共几十辆。

这条长百米的车队浩浩荡荡,几乎要占满了整条街道,引得众人纷纷目视。

到春明门外,车队停了下来,这是太子要回去了。

众人纷纷下了马车,卢承庆被太子召了过去,其余人按亲疏排位继续行哭踊之礼。

“卢赤松薨,太子携百官送至春明门外。”卢承康想,以后史书上肯定会是这么记载。

卢承庆回来后,众人结束哭踊,纷纷登上马车。

卢承康刚要登车,却被卢承庆叫住:“二郎、九郎,来一下。”

三人步入同车相对而坐。

“刚刚太子问我父亲下葬后有什么安排,我答道要为父亲守孝三年。”卢承庆环顾二人,随后说道:“太子对这个答案还是比较满意的。”

卢承思道:“这么说太子允许我们两不相帮了,大兄咱们真的不参与太子秦王之争吗?从龙之功啊。”

“卢家很缺这份功劳吗?不管谁上位,对我们都必须重用。”卢承庆道:“二郎,你也为父亲守孝三年,暂时些别回罗艺那了。”

“好,我听你的。”卢承庆作为卢家老大,在兄弟中的威信甚至超过了母亲萧氏,卢承思自然不敢反驳。

卢承庆接着看向卢承康,说道:“九郎以后有什么打算?是留在长安还是回范阳?”

卢承康知道,决定命运的第一个机会来了,在卢承庆的帮助下,自己安稳的渡过这两年,然后再步入仕途肯定是非常稳妥。

同时,卢承康也深知一个道理“官是推举的,吏是选拔的”想当官必须要有人推荐。

卢承康没藏着掖着,单刀直入道:“我想留在长安入朝为官,大兄能帮我吗?”

“有志气,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卢承庆道:“这入朝为官可有许多途径,但主要可以分为门荫、科举、军功、辟署,门荫要求严格,辟署需要名望,你都不适合,现在只剩下科举和军功了。”

卢承康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和这大唐这些学子争科举的名额实在困难,而军功…也不太现实。

“入朝做官没有人助力是很难的,而我三年之内无法参与政事,帮不了你。”

这时,卢承思提议道:“九郎智慧这么高,不如先准备着,三年后跟我去军中混个勋官,到时候再让大兄帮你从武官转到文官。”

“这倒也是个办法,不过勋官可不好得,最起码也得有些功劳在身。”

卢承庆琢磨后,想到了一个好去处,说道:“父亲生前故友冯立宅中有不少兵书,九郎学个两成,当个武官绰绰有余,那时候策勋肯定没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