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倾心僧禅23(2 / 2)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对佛教的痴迷己非同一般,他渴望与更多高僧大德交流,以求心灵的进一步净化与提升。为此,他决定邀请远在江南的玉林琇禅师进京,玉林琇是当时佛教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临济宗大师,其道行高深、学问渊博,深受僧众敬仰。

起初,玉林琇对于皇家的邀约并不热衷,多次婉拒,原因在于他深知宫廷生活的复杂与束缚,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与清修生活。然而,顺治帝的诚意最终打动了玉林琇,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将佛法弘传至更高层次的契机,于是决定接受邀请,踏上了北上之路。

玉林琇的到来,为顺治帝打开了新的佛学视野。在频繁的交流中,顺治帝被玉林琇的深邃佛理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深深吸引,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究佛教教义,寻求心灵的解脱之道。顺治帝对玉林琇的尊敬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交往中,更在于他决定拜玉林琇为师,这是对玉林琇修为的高度认可,也是顺治帝个人信仰深化的重要标志。

在一次深谈之后,顺治帝向玉林琇表达了希望获得法名的愿望,这在佛教中象征着弟子对师父的绝对信任和修行的正式开始。玉林琇感于顺治的真诚,几经考虑后,为他赐予了“行痴”这一法名。“行痴”二字,寓意深远,既体现了顺治帝对佛教修行的执着追求,也隐含了他在皇权与精神世界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挣扎。在皇权的巅峰,他却愿意放下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这种精神层面的反差,让“行痴”一名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西、出家之念与佛法的最终抉择

顺治十七年,是顺治帝生命中最为悲痛与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挚爱的董鄂妃因病去世,这对顺治帝而言,不仅是失去了生活中的亲密伴侣,更是精神支柱的崩塌。董鄂妃的逝世,加上长期以来处理朝政的重重压力,让顺治帝的精神世界几乎崩溃,他开始极度渴望从尘世的烦恼中逃离,寻求一种彻底的心灵解脱。

在这样的背景下,顺治帝决定采取极端措施——遁入空门,以求得心灵的宁静。他找到了茆溪森,一位玉林琇的弟子,请求茆溪森为其举行剃度仪式。茆溪森虽知此举可能招致巨大风波,但在顺治帝的坚持下,最终还是主持了这个秘密进行的出家仪式。这一过程,顺治帝几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僧人,只差最后一步的公开宣布。

然而,这一消息迅速传至远在江南的玉林琇耳中,作为顺治帝的佛法导师,他深知此行意味着什么。玉林琇立刻启程赶往京城,他的到来成为改变这一切的关键。面对即将失去皇位的弟子,玉林琇并未首接使用权威强加阻止,而是从佛法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顺治帝作为皇帝的责任与义务。他指出,无论是从尘世法则还是出世法则来看,顺治帝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外,他需守护国家与民众;对内,他应以智慧和慈悲引领万民,成为一位在位修行的“帝王菩萨”。

玉林琇的话语,犹如当头棒喝,唤醒了沉浸在悲痛与逃避中的顺治帝。经过一番深刻的内心斗争,顺治帝最终同意保留发肤,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尽管如此,这次经历对顺治帝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虽然留在了皇位上,但其心己完全沉浸于佛法之中,成为了一位在红尘中修行的君王。

五、结语

顺治帝对佛教的倾心不仅是个人信仰的选择,也是其复杂性格和时代背景交织下的产物。从接触西方天主教到深陷佛教禅宗,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心灵的探索历程,也映射了当时文化交融的宏观图景。顺治帝对佛教的执着追求,虽未使其真正成为一位出家人,却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他超越世俗皇权、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成为中国古代帝王中一个独特的精神符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