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乾隆初政43(2 / 2)

西、边疆安定

乾隆帝在位期间,面对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但边疆时局不稳的庞大帝国。在内政逐渐步入正轨之后,他迅速将注意力转向了边疆的安全与稳定,采取了军事与外交双管齐下的策略,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边防,确保了领土的完整与民族的和睦。

在西南地区,贵州苗疆的持续叛乱是影响边疆稳定的一大隐患。乾隆帝慧眼识才,任命张广泗为统帅,调集精兵强将,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怀柔并重的策略。张广泗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击败叛军,更重要的是,他还注重安抚当地民心,通过修缮道路、兴办学校、改善民生等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叛乱的土壤。乾隆三年(1738年),贵州苗乱终被平定,大大稳定了西南边陲,为后续的开发与治理奠定了基础。

在西北边疆,准噶尔部的问题更为复杂。自康熙年间以来,清廷与准噶尔部之间的战争与和谈交替上演,边疆安宁始终是个难题。乾隆帝深谙“攻心为上”的道理,决定采取外交途径解决这一长期矛盾。他利用准噶尔部内乱的时机,派遣使者与噶尔丹策零进行和谈。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谈判,双方最终在乾隆西年(1739年)达成协议,确定了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部承诺不再侵犯清朝领土,这标志着清准关系的重大转折,为之后数十年的边疆稳定打下了重要基础。

为了防范准噶尔部可能的反复以及来自其他方向的威胁,乾隆帝未雨绸缪,加强了北方边疆的防御体系。他命令额驸策棱等将领在关键地区驻扎重兵,如鄂尔海西拉乌苏、鄂尔坤河、齐齐尔里克等地,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震慑了潜在的敌人,保障了北方边疆的安全。

五、政策纠偏

乾隆帝在位初期,面对雍正朝遗留的一些政策弊端,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务实的执政风格,他通过一系列政策纠偏,有效地解决了前朝政策中的一些过激和不合理之处,为乾隆盛世的到来扫清了障碍。

首先,乾隆帝对雍正帝晚年沉迷于炼丹长生之术的迷信风气进行了坚决纠正。他深刻意识到,这种迷信行为非但无助于国家治理,反而会消耗国库资源,误导民心。因此,他立即采取行动,将宫中的僧侣道士全部驱逐,禁止他们在宫中活动,并明确下旨严禁各地官员上报任何所谓的“祥瑞”现象,如庆云、嘉谷等,强调务实为政,不尚虚华。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宫廷中的迷信风气,也树立了科学理性的治国导向,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经济政策方面,乾隆帝对“耗羡归公”和“摊丁入地”两大税收政策进行了审慎调整。“耗羡归公”原意在于解决地方官员因征收损耗而额外加征的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却成了加重百姓负担的一个源头。乾隆帝要求各地在执行该政策时,必须严格核查,确保不会因此额外增加民众的税务负担,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府的监管,避免贪污舞弊。“摊丁入地”虽有助于土地税制的公平,但也存在执行不公的问题。乾隆帝通过细化规则,确保政策的实施更加合理,尽量减轻贫苦农民的压力,保障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此外,乾隆帝还特别关注土地开垦,认为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的关键。他命令各地官员在申报新开垦田亩时必须详实核查,不得弄虚作假,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真正惠及百姓,促进生产,而不是成为官僚机构敛财的工具。这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乾隆帝对民生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是他治国理念中“宽仁为政”的又一体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乾隆初政不仅是对雍正朝政策的延续与调整,更是一场深思熟虑的变革。乾隆帝以儒家理念为指引,实施宽仁之政,通过调整皇室关系、平息边疆动乱、纠正政策偏差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构建了一个内外和谐、政治清明的新局面。这一系列改革与努力,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根基,更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无愧于“盛世奠基者”的美誉。在乾隆帝的领导下,大清帝国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成为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