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积年陋规12(1 / 2)

唐窈娘看过监牢,没了兴致,便推说乏累而去。

“小姐慢走!”侯通一路送到狱神庙,陪笑得腮帮子都酸了,也不知道小姐此次视察是否满意。

“平生不觉王侯贵,今日方知狱卒尊。”唐窈娘出了狱神庙,慢慢走在甬道上,心里琢磨着以前在书上看到的这句诗:“那黄有财经营商铺,颇有家资,也算乡里的头面人物,一旦下狱,还不是落得个任人揉捏的下场。”

还有黄有财说的衙门规矩,得找个懂行的人问问,究竟是个什么规矩。

一路前行,绕过大堂,前面的门房远远地看到小姐来了,连忙笑脸相迎。唐窈娘便问门房可知爹爹在何处,得知正在刑钱夫子院与孙师爷议事。

唐窈娘行至刑钱夫子院,径直到东侧刑名师爷办公之所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枯瘦男子,面容清癯,穿着打扮和季师爷相仿,正是在大堂上见过的孙师爷。

“小姐可是要寻东翁,不巧的很,方才县丞大人遣人来邀,东翁已去县丞衙门了”。

唐窈娘一想,刑名师爷协理司法,说不定知道其中门道,便答道:

“无妨,久未见孙师爷,听说令尊仙逝,还望节哀。”

“多谢小姐记挂,家父走时七十有六,寿终正寝,也算喜丧。”

稍作寒暄,唐窈娘便言有事请教。孙师爷请她入内坐下,唤小厮端茶上来。

唐窈娘便讲述了今日巡牢房见闻,末了问道:“不知孙师爷可知,黄有财所言衙门规矩,究竟为何?”

孙师爷沉吟半晌,反问道:“小姐可听说过贼开花?”

“贼开花?贼也会开花吗,不曾听闻。”

“此乃衙门积年陋规。每凡民间发生盗窃案件,捕快衙役不作调查,先将被盗人家周围富户指以窝赃之嫌,悉数拘押。每报一案,牵连数家,如花开多瓣,贼开花由此得名。”孙师爷娓娓道来。

“捕快衙役如此行事,岂不是冤屈者十之八九,这还有王法吗?”唐窈娘大为不忿。

“缉盗追赃,本就是彼等职权。何况彼等只是将富户作为嫌疑先行扣押,后续若找到证据证明他们无罪,自会释放,谁人能挑得出错来。”孙师爷稍作停顿,玩味道:“只是这寻找证据的时间可长可短,三五天也可,十天半月也说不定。”

“那些富户身陷囹圄,只得破财消灾,乖乖掏银子。待那些狼狈为奸的家伙捞足了钱,巧了,正好案件侦办到关键证据,证明富户没有窝赃嫌疑,无罪释放,这又叫做洗贼名。”

“那些富户便这般任人宰割吗?若是问心无愧,硬挺着不交钱又能如何?”

“唉,那些富户可拖不起,一则家里主事之人不在,不知滋生多少事端;二则挂着个盗匪共犯嫌疑,没人敢和你生意往来;三则监牢里狱卒牢头敲骨吸髓,可不是那么好硬捱的。”

“如此陋规,爹爹竟不知不管吗?”

“东翁知自然是知的,可如何能管呢。那些捕快衙役奸猾如油,或有人证,或有物证,凡拘押之人,多多少少总能攀扯上嫌疑。谁敢断言那些富户个个清白,万一真有盗匪共犯,倘不予控制,逃窜他处,日后上官自有追责。”

“东翁不擅刑名,每有案件,忧心不已。反倒是典史捕快衙役之流,闻案则喜,以为盘剥之良机,也是咄咄怪事。”

“小姐若单问本案,并无复杂之处;但若想整治陋规,老朽也无能为力。”

唐窈娘也觉得孙师爷说的有道理,这种陋规,急切之间奈何不得,当务之急是查明案情,便问孙师爷如何着手。 “凡盗匪作案,必留下蛛丝马迹,只看查案之人,能否找到关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