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玛丽音乐》主编164(1 / 2)

火到没有朋友,火到没有边边!

事情发酵到一定程度,就连一些圈外的人士也加入到其中。

有一些经济学家站了出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范特西》专辑销量数据的确没有作假。

它是华国乐迷的自发行为,是歌迷对自身音乐审美的确定,是粉丝经济的产物。

对于音乐之类专业知识,这些经济学家确实没什么发言空间,不做评价。

但单从听感上来说,《范特西》的确很好听,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很喜欢该专辑。

第二天中午,一间杂志社内。

主编百无聊赖的翻着最近的热点新闻,于是便看到了高高在榜的一张音乐专辑。

打了一个哈欠,点击了进去。

又是李文?

主编眉头轻皱,他很不理解,最近华语音乐界都已经被这个人给刷屏了。

自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有关李文的热点新闻就没有消失过。

主编并不是李文的粉丝,而且也没有主动的去听李文的歌曲,他现在这个年纪,已经没了追星的热情,更何况还是个远小于他的后辈。

但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已经可以完整唱完一些李文的歌曲。

歌确实是好听。

仔细的看了一下,李文还没有签约在任何一家唱片公司。

主编摸了摸自己下巴上的胡子,感觉这件事情有些意思。

没有经纪公司营销还做到了这种夸张的热度,李文是有点东西的。

他从来不相信什么狗屁的运气,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一定实力基础上的。

“真就是纯素人,之前一点痕迹都没有。”

主编自言自语道。

如今网络大时代的到来,他们这家杂志社也在往全新的方向发展,不再只有单一的纸质媒介,还开通了自己的自媒体官方账号。

这家杂志是一档相当硬核专业的音乐类杂志,有关当下热门音乐的讨论极少。

再加上文章有一定的深度,从一开始,《玛丽音乐》杂志就没有走大众路线,一直进行着粉丝的筛选。

仿佛小众才是他们追寻的方向。

只有专业的乐迷会关注他们,点开他们的粉丝页面,就能够看到很多音乐界的大咖。

若不是杂志社内的大部分人员任教于世界各大音乐学府,单凭杂志的微薄收入真的会饿死人。

写乐评,编写音乐史,做自媒体完全是兴趣使然。

正因为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更不会被资本所裹挟,客观性更强。

“十首单曲,四十分钟的时长,很标准的专辑。”

徐良是著名音乐史学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华语乐坛的智囊”。

能够作为一个专业度极高的音乐杂志主编,徐良笔力极强,曾在《环球时报》、《噪音》等媒体担任过乐评人。

对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独立音乐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流行乐专辑啊!”

看到类别过后,主编徐良的眉头就皱得更深了。

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界,徐良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印象。

功能性的流行乐满大街都是,有一些播放破亿的斗音热歌,听的徐良生不如死,属于是听一遍就想要把自己的音响给砸了的状态。

而一些真正优秀的流行音乐,一直逃脱不了曲高和寡的境况。

华语乐坛是有优秀的流行乐的,只是听众们并没有选择它,而是站在了它的反方向。

短平快。

复制再复制。

单抓一段旋律。

徐良没觉得华语流行乐坛死了,只是也半死不活了。 他已经对大众的音乐审美感到失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