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波未平(2 / 2)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决心与力量,瞬间冲刷掉了朝堂上的部分阴霾。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诸多官员纷纷站出来附和,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决心。

“微臣也愿意捐款,虽不及大皇子殿下慷慨,但亦愿尽绵薄之力。”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出,声音虽弱,却透露出坚定。

“微臣愿捐白银五百两,为灾区百姓尽一份心。”另一位年轻官员紧随其后,声音洪亮,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一时间,朝堂之上响应之声此起彼伏,原本沉闷的空气被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所取代。官员们纷纷表态,有的捐款,有的提出救灾建议,整个朝堂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凝聚力。

最终,陛下采纳了李辰逸的建议,并命他全权负责此次救灾事宜,而大皇子李瑾瑜负责监管。李辰逸亲自督战,确保每一分物资都能准确无误地送达灾区,每一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在他的努力下,灾区局势迅速稳定,百姓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当李辰逸满载着救灾的功绩与疲惫的身体返城时,却发现整个朝廷乃至民间都沉浸在一片对大皇子的热烈赞美之中。大皇子在此次救灾行动中的慷慨解囊与坚定决心,仿佛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席卷了整个京城。

“大皇子真是英明神武,有陛下的风范!”朝堂之上,不少大臣纷纷夸赞,他们的言辞中充满了敬佩与敬仰。有人赞叹大皇子的魄力非凡,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重任;有人则称颂他的仁爱之心,视百姓如子,不惜倾囊相助。

而在民间,大皇子的名字更是被传为佳话。百姓们感激他的救命之恩,纷纷传颂他的善行义举。街头巷尾,茶馆酒楼,无不在谈论着大皇子的英勇与慷慨。一时间,大皇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威望与民心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辰逸站在朝堂的一角,面对着满朝文武对大皇子的赞誉之声,面上却并未显露出丝毫波澜。他深知,在这场救灾行动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因此,当众人纷纷将功劳归于大皇子时,李辰逸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丝毫的嫉妒或不满,反而谦逊地感谢了大皇子。

“父皇,诸位同僚,”李辰逸上前一步,声音平和而坚定,“大皇子确实令人钦佩。他德心仁厚,视百姓如子,不仅慷慨解囊,更在关键时刻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可以说,没有大皇子的鼎力相助,我们的救灾工作不可能如此顺利地进行。”

说到这里,李辰逸微微一顿,目光中闪烁着真诚与敬佩。“因此,我认为所有的功劳都应该归于大皇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皇家的担当与责任,也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榜样。”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叹与赞誉之声。众人没想到,李辰逸竟会如此大度地将功劳全部推给了大皇子,这份胸襟与气度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大皇子闻言:“二弟言重了,此番救灾乃是众志成城的结果,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官员与将士都功不可没。二弟的辛勤付出我亦是看在眼里。”

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仿佛所有的纷争与嫉妒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但这份表面的平静却难以掩盖皇上内心深处的波澜。皇上的眼眸中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冷意,他静静地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穿透了那片虚假的和谐,直视着下方的大皇子。

在皇上的心中,大皇子的表现无疑太过耀眼,他的仁心与魄力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甚至已经有人开始私下议论,将大皇子视为下一任储君的不二人选。这样的局面,让皇上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天子最忌讳的便是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更忌惮臣子之间暗相勾结。而今,大皇子不费吹灰之力,在朝堂之上树立了如此高的威望,这怎能不让皇上心生忌惮?皇上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深知,一旦放任大皇子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将对自己的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于是,皇上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他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明显偏向大皇子的官员。在他的心中,已经暗暗盘算着如何平衡各方势力,防止大皇子一家独大,同时也在寻找着能够制衡大皇子的合适人选。

而这一切,都被皇上那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表情所掩盖。他依旧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与风度,只是那眼眸中的冷意,却如同冬日里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