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廖家祠堂(2 / 2)

廖岙村几乎是在公路的最尽头了,这里地势比较高,村子就坐落在一片较为平缓山坡上,村子的南面还有一口大水塘,是山间的泉水汇流而成,水塘周围开垦了一些梯田。

村里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村民们的饮用水至今还用山泉水,不算生活用水,光人喝是足够了。

这村子常人看来,就是觉得自然环境好一点,也没什么特别的,可有懂堪舆的高人说,此处风水极佳,虽然称不上什么龙脉所在,但是此地,藏风聚气,背山面水,迁居在此的祖先,可能是有这方面考虑的,也可能单纯是为了躲避战乱!

阿廖曾听三叔公和村里的老人说过廖岙村的历史呢,要说,一个小山村有什么历史呀,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小地方也有可能出大人物,伟人不就是湖南叫韶山冲的小山村里,冲出来的吗?

廖岙村的历史跟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如果你没听过这个人物,说明你对中国建筑史不了解。

此人就是蒯祥,历经明初六朝,苏州吴县人,做到工部左侍郎,正二品,朝廷特赐一品俸禄。

家中世代传承木匠技艺,其父蒯富推当时“木工首”,蒯祥从小耳闻目染,还有强大的家族基因,十来岁时就隶于工部。参与国家重大的基建项目,要说是什么项目?有多重大?说岀来吓死你,修建皇宫,南京,BJ都参加了,牛不牛逼,我十几岁时候在干嘛呀?想想都脸红,惭愧啊!

更牛逼的是十八岁时,设计建造了天安门城楼,对,你没听错,天安门城楼,是十八岁,六百多年了,屹立不倒,当时没有用到一钉一铆,所以被称为“蒯鲁班”了。

那廖家村和他有什么渊源呢?廖家村的先祖也是苏州人,是蒯祥的得力助手之一,也是一直传承木匠技艺,到近代才慢慢失传,太可惜了,有年轻辈都不知道自己祖宗以前是干啥的!

唯一留存下来的遗证就是村里的那个廖家祠堂!解放前修建的,主体都是木结构,外墙和内部部分隔墙采用砖石砌成。历经百年没有过很大的修缮,还具备居住的功能。

祠堂不是祭祀的地方吗?怎么能住人呢?那又要从七十年代那时候说起了。

那时候运动全国开展,连这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都不能幸免,祠堂里的壁画,彩绘,门窗的雕花,檐角廊柱间的人物雕像,庭院门槛的石刻,都遭破坏。祠堂门楣两侧的门神木雕,武士铠装,左边的执锏,右边的握剑,既使彩色颜料油添已经黯淡剥落,但还是能看出来那种威武的神态,可惜,头像锯掉了,所以,不知道此二位是谁?有可能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吧?如果没掉可能认识,脸红一点那个应该是秦叔宝。身体还保留,可能是因为,太高了,不方便破坏。这种消极怠工的精神和修建祠堂时的老祖宗们真的没法比啊,人家老祖宗那是一刀一刀刻画出来的啊,真是罪过呀,造孽!

以上是上了年纪的村里老人,痛心疾首描述的。但总归没有全部毁掉,既然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功能,空着也可惜,就搬了十几户原来居住条件差的人家进去住。

阿廖见到的廖家祠堂可能已经今非昔比,但每次到这里,心里就有一种敬畏和悲凉的感受。

祠堂外墙,用石灰刷盖掉原本的彩绘,刷上红色标语,大的小的,大的据说用扫把写的,字体有点像宋体,但又不太一样,笔划看起来有棱有角的,像刀剑一样锋利。证明了它曾经历的那段岁月。

还有一些小字写的语录,其中有些位置不高的,又被刷上一层石灰,写上,计划生育,人人有责。

祠堂老是被重新“装扮”,但是依然在那里,不轻易倒掉,里面很长时期还住着人的,后来都建了新房的,陆续搬出,里面现在住着没搬的,就只有三叔公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