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朱元璋问李善长【求追读】(1 / 2)

李善长没想到朱元璋竟会问这么个问题。

听了后一阵沉吟。

他少时便好读书,跟随朱元璋后,有机会饱览更多书籍,知识底蕴也就越发深厚。

故而,他虽非那种专研史书的文士,但对历朝历代之事也是有所了解的。

少顷,李善长拱手道,“陛下,其实历朝历代都曾为‘财’字所困,尤其是到了王朝末年,大抵财政上都有问题,钱粮不足,捉襟见肘。”

“所以,历朝历代之亡,可以说都与‘穷’字有一定关联。”

朱元璋听了皱眉,敏锐地感觉到,李善长所言虽有道理,却并非他所求答案。

他于是换了个问法。

“那历朝历代中,可有亡国之君在国都未破时,穷得二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迫不得已向百官借钱筹饷的?”

啊?

李善长听了诧异。

他看了朱元璋一眼,触碰到朱元璋锐利如刀的目光,便赶紧思考起所说的问题。

随后,他道:“以臣的见识,除非那国君被权臣架空为傀儡,否则国都既在,怎么也不至于拿不出二十万两银子。”

“需知,历朝各国之都城皆为财富汇聚之所,君王只要还掌握权力,想要得到二十万两银子并不难。”

“何况,历朝历代之亡虽都与钱粮不足有一定关联,可再穷困,也不至于连二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

说完,李善长想象了下一个国君拿不出二十万两银子的情景,忍不住摇了摇头,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他忽的感觉殿内气氛异常,抬头一看,便见朱元璋脸颊肌肉微微颤动,呼吸粗重,似乎在愤怒。

李善长不知他说错了什么,却立马拱手低头,道:“是臣妄言了,还请陛下降罪。”

朱元璋深吸了口气,压制住了怒气。

通过李善长这番话,他已经确定,大明穷困而亡的结局怕是历朝历代中的典型,甚至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所以,就如他感觉的那般,神秘人那句“你的大明可是穷死的”有嘲讽之意。

朱元璋在意的并非被神秘人嘲讽,而是大明真的亡于穷困!

那此事完全归咎于大明后世皇帝,还是他在位时便埋下了祸根?

念及此处,朱元璋便盯住了李善长,问:“韩国公,我大明财税之制大多由你倡议,那么在你看来,我大明将来可会因财税不足,穷困而亡?”

李善长听了一愣。

觉得朱元璋这问题简直诛心!

没错,大明财税制度确实大多由他倡议、制定,可就算大明将来因财税问题穷困而亡,也怪不到他头上吧?

回过神来,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老眼含泪,神情悲愤。

“陛下!大明财制确实多出自臣手,可大明若亡,却不知是多少年后的事,即便真是穷困而亡,又与臣何干?!”

朱元璋没想到李善长反应这么大。

他走了下来,扶起李善长,语气缓和地道,“韩国公误会了,咱并非怪你,只是忧心我大明日后财政之患而已。”

以李善长如今的身份,很少这么跪下,真跪起来挺难受的,便顺势起了身。

他擦了擦不曾流下的眼泪,用一副诚挚的语气道:“臣自追随陛下起,便肩负钱粮之事,斟酌元制,参考历代,制定专卖盐法,设立茶法,又恢复制钱法,开铁矿、定渔税、兴农桑。”

“夙兴夜寐,不敢有一丝懈怠,为的便是使我大明钱粮充足,陛下与诸将征战于外,勿有钱粮之忧。”

“如今我大明立国十一载,无论中枢地方,皆仓库盈满,钱粮无有不足,臣实不知陛下因何忧虑财政之患。”

朱元璋一时沉默了。

他自不会将奇遇告诉李善长。

但李善长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如那神秘人所讲,大明享国两三百年,传十六帝,到最后都不知变成了什么样子,即便穷困而亡,也未必就是开国时埋下的祸根。

不过,若他在位时能为大明多攒些金银等家当,弄一个专门的宝库封存起来,两百年后的大明皇帝再遇到财政问题,压力也会小一些吧?

至于说宝库金银等被某个昏君浪费掉,这种情况自然也得考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