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落点2 红薯盛世(1 / 2)

也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马行空养好了五年前被商剑鸣打出的旧伤,飞马镖局在山东河北一带打出名号。

山东境内人口爆炸增长,不,全国的人口巨大增长,突破了三亿大关,这简直是封建时代的高峰。但,这不是由于乾隆皇帝多么英明,而是得益于,一百五十年前,一个姓陈的福建商人,在南洋吕宋谋生之时,发现当地酋长种植的一种新作物:番薯(红薯)。

(各地叫法:甘薯、红薯、白薯、苕、地瓜、山芋)

而红薯,是占领吕宋的西班牙人从地球的背面,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手里抢来,移栽到吕宋的。

陈振龙花费巨资购买红薯苗,偷藏于衣内,瞒过西班牙人的海关,将薯苗带回了福建。

在当时,红薯的亩产可达两千斤,和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农业社会土壤肥力低)的小麦水稻比起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在乾隆十七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在山东做官,将这种产量高的优秀作物引入了山东。他不仅赠送薯苗和传授技法,还大力撰写标语,甚至写了《金薯传稀录》。官方认识到这种作物的巨大潜能,也积极推广种红薯。到了乾隆三十年,不光山东境内,连中国全国各地都遍插红薯秧苗,贫穷人家,红薯俨然成了果腹的主粮。

甚至有记载,荒年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红薯虽然饱腹,但还是有些缺点,比如放屁、反酸烧心,不耐饥,无法加工成细粮,磨成粉是黑黑的,有碍观瞻,上不了台面,始终只是底层人民的主要粮食,过年过节的时候,祭祀神佛的花面饽饽、寿桃馒头,如果负担不起全白面,要在黑黑的红薯面粉外面包上白白的小麦面粉。

马行空祖上是回族,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和当地的汉人混居,不大讲究了。毕竟旧约和古兰经里,摩西和耶稣关于食物的叮嘱,是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了——红薯那时候还不在先知的食谱里,而阿訇们也不好定论,——遇到了灾年,没有神来给你变出喝不完的葡萄酒和吃不完的五饼二鱼,只能靠红薯藤了,活命的事儿,你吃不吃?

不过,马行空回族祖先的习俗中,有一点还继承了下来,就是喜欢舞刀弄棒,读书的不多。马行空最初成名的那套“查拳”,就是回族人里流传的。传说是在前明万历年间,戚继光在登州卫抗倭的时候,有个回族查密尔,千里迢迢从西域来到沿海抗倭,改名查尚义。他将自己的拳法传授给当地人,抗击倭寇,为了纪念他,这套长拳就叫“查拳”了。

随着红薯的推广,人口的增多,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山东地少人多,加上练武、打熬筋骨的人一多,就容易出响马。

马行空抓住了这股风口,从一个跟着东家走镖的底层镖师,做大做强,一举成了飞马镖局的总镖头,自己当了东家。

由于他年轻的时候仗义、聪明,学得各家套路,在汉回两边都吃得很开,武林上的人遂给他送了一个“百胜神拳”的名号。

马行空年轻的时候一穷二白,等到想起来娶亲,已经接过了三十五大关了。这在清代不是什么钻石王老五,妥妥地属于老光棍,加上老马这个人,虽然在镖行里人人都赞他是个能人,筋骨上有本事,可相貌一般,个头又矮。他这个人有点严厉,有点子自傲,看不上人偷武功,说好听了叫山东人较真,说不好听的,就是叫人难以亲近——

说亲的一上门,一看老马家老头冷着一张脸,看看干粮,又是咸菜、窝头、红薯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