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回禀陛下,庙堂之危局已于今日,迎刃而解202(1 / 2)

自己刚解决的问题,发现皇党大佬在集体严肃讨论,是什么体验?

赵都安的感觉挺奇妙的。

偏殿内,气氛凝重而紧张。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大虞朝这艘战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

此刻,神色因连日来的神仙斗法,都浸润着疲惫。

“……总之,事件如今已是十万火急,怪老臣未能及时体察,竟令对方在眼皮子底下,于翰林院中,纠集了众多力量。

若非有学生得知,透露传达,等士子群起而攻,抹黑新政,甚而攻讦陛下德行,只怕棘手。”

董太师喟然叹息,疲倦的脸上,满是自责。

龙椅上,徐贞观闻言摇头道:

“太师不必如此,朕知道,太师鞠躬尽瘁,精力悉数铺在修文馆内,如此年纪,已无暇顾及那许多,这才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

儒雅清俊的大青衣也出声附和:

“为今之计,该议如何反制。”

刑部尚书头疼道:

“只怕困难,书生议政,自古有之。如今京城士子,多少背后都有家族,岂会愿意束手就擒?依我之见,还是该分而化之,揪出学子中领头的,许以利益,才是正理。”

一名官员道:

“此言在理,只是时间来得及么?况且,发动此事的,乃是那陈正儒,背后必有李彦辅支持,其挑出的‘骨干’,只怕也难以收买。”

一时间,群臣各抒己见,却都遭否定。

赵都安好奇听着,发现这小朝会不愧是“关起门来”的,大家商讨起来,并不遮掩。

说话也不云山雾罩,比如收买“领头”的学子,就明晃晃地说出来,也没人觉得不对劲。

这种话,若公开出去,会被读书人喷死,立为奸臣典范。

他若有所悟,所谓的“自己人”,本质上,便是一群人一起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说一些见不得光的话。

如此一来,彼此才能互相信任。

前世他曾困惑,为什么时代进步了,那些享受着充沛物质,分明可以合理地满足需求的大人物们,仍会不时被曝光出,集体参与变态行径。

每一件曝出来,都耸人听闻。

一种解释是有钱人阈值高,寻找刺激,或者抨击其人性丑恶。

但还有一种解释:

哪怕时代进步了,可人与人之间,想迅速地,缔结信任的最有效方法,仍旧只有一起做件坏事这一种方式。

……

“薛枢密使如何看?”

讨论中,忽然有人发问。

目标,赫然是赵都安入殿时,感受到的那股威压视线的源头。

枢密使?薛?赵都安猛地明悟对方身份——薛神策!

大虞朝,最高的军事衙门,乃是“枢密院”。

类似“军机处”,负责调集指挥兵马作战。

与负责“后勤”的兵部,共同掌控遍布大虞九道十八府的百万军卒。

当今,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乃是大虞朝赫赫有名的“军神”,薛神策。

其在先帝时期,便已坐上这个位置,非但战功彪炳,且个人武道修为深不可测。

当初,赵都安意外侦破“火器匠人案”,得知枢密院中潜藏逆党。

那是他与这位枢密使的第一次“接触”。

却直到今日,方甫见到真人。

穿武官二品绯红袍服,胸口绣着方正的“狮子”图案,面色白皙,颌下蓄短须。

约莫四五十岁外表,隐约可见年轻时英挺俊朗的大虞“军神”自始至终,少有发言。

这时见众人望来,平静开口道:

“薛某一介武夫,只懂排兵布阵,耍枪弄棒,若依我之见,趁着对方尚未发动,先寻个罪名,将诸多首犯擒下,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此,立竿见影。”

好家伙……英雄所见略同……

赵都安心中啧啧称奇,心说这不就是我刚刚做的事吗。

折腾了那么一圈,就是为了擒下“李彦辅”这个王。

众臣面面相觑,刑部尚书委婉道:

“薛神将的法子,不无道理,只是如此粗暴,唯恐刺激到那群士子,反而不好,若实在没有好的方法,再做考虑为宜。”

心中暗骂,抓人谁不会,但问题这不是良策啊。

你今日敢抓,明日准保整个京城舆论大哗,一群热血冲头的年轻学子起身抗议。

薛神策平静地闭上眼睛,恢复假寐:

“那薛某没办法了。”

群臣叹息。

一时间,会议陷入僵局。

几条对策,都各有弊端,着实难以取舍。

殿内的气氛如外头的天色一般,笼罩乌云,沉闷异常。

主位上。

徐贞观见状,轻轻叹了口气,心知最终只能自己拿主意,美眸扫过群臣时,视线忽然停在末尾的小透明身上。

她察觉到,中途溜进来的小禁军一副欲言又止的姿态。

过往的经历,令女帝对这家伙早已不敢轻视。 何况新政本就由他提出。

返回